社会信任度的提升依靠法治暂时仍属缘木求鱼
(2013-02-17 23:05: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夏说八道 |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的数据,中国有七成人不信任陌生人,可以说,当下中国的社会信任度已达至冰点。也许,关于这个调查在样本量、调查方法上还存在争议,但是我们从新闻报道或社会观感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调查的结果。
现在正值春运,如果你在车站见到一位姑娘艰难地提着行李,你想帮她,但她十有八九不同意,她会想,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哪。不仅是陌生人,哪怕是熟人朋友又怎么样呢,假如你急需一笔钱周转,找亲戚朋友救急的话,我想你恐怕会很失望。
其实,关于诚信问题,中国有着传统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和法家,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诚信,即是这两派思想的核心范畴。比如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又讲“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把“诚信”当做人的属性,如果没有“信”,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了。当然有人说,古代的诚信也不咋地,要不,干嘛历朝历代都反复讲诚信呢。有道理。但我感觉古代的诚信状况仍好于现代。古代社会流动少,用社会学的名词讲,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人的言行,受到熟人间的道德规范的的制约。但现代社会,熟人社会被打破了,这种道德制约失效了。怎么办?
有人说,应该强调法治,建议法治社会。对不对?当然对。但似乎仍难有难度。
道德和法治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强调一种秩序、一种规范,一个是内在的规范,一个是外在的规范。但问题是,中国文化中,缺少一种对秩序、对规范的认同和敬畏。因此,中国缺少的不是法律,而是执法、守法的问题。一种文化,解构起来很容易,重建、建设极其难。
从这个角度上讲,要说中国社会诚信度在缺时间内有所提高,我持怀疑的态度。
我们曾经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角度解释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曾从这些角度开出很多的药方,但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不少的差距。
既然如此,那怎么办?
我想,不妨因循儒家的思路,当然,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
那就是,做好自己,自己做好诚信,然后推己及人,影响家人朋友,影响周边的人,进而推而广之,使全社会的人都有诚信。有句话:你怎样,社会就会怎样。你诚信,人人诚信,社会就会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