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怎么花才有意义?
(2013-02-12 22:18: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夏说八道 |
春节这几天,关于压岁钱的新闻照例不少,有人一给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听说还有多达20万的。
孩子(也包括20多岁的大孩子)拿了钱,该怎么花?争议年年有。那我也来说道说道。
怎么花?得多头说起。
压岁钱是个什么意思,它最初的意义是什么?传说很多,传说而已,并不见得真实。其实吧,压岁钱的压,就是厌压的压。这涉及一个古代的术语,“厌压”、“厌胜”,厌、压、胜呢,意思大致差不多,通俗地讲,就是一物降一物。大门口放个大石狮子,这是厌压,房子里头挂个桃术做的剑,也是厌压。这个“压”字,现代汉语有时也出现,比如说“压惊”,意义差不多。
所以,汉代开始就有压岁钱的时候,又叫“厌胜钱”,是给小孩辟邪的。说是钱,但不是真钱,而是像玩具,上写刻着“长命百岁”之类的吉祥话,是长辈给孩子们的祝福、关心、关怀,充满了亲情。
到了唐代,又有了个一风俗,就是宫中开始有春日散钱之风。散钱,说白了就是皇上给宫里的工作人员些零花钱。你看《红楼梦》里的贾母,给大观园的姐妹们月钱什么的,就跟这个差不多。
宋元以后,这个风俗结合了,这就是现在压岁钱的开始,春节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为保个平安,二为给些零花钱。
以前给压岁钱,多是象征意义,给一挂鞭炮,给一本书,给些文具,给钱,也大多给过几毛几块的,是那个意思。今年报道说香港一般人家给压岁钱也就给个十块二十块的港币,在内地,这可行不通,别说十块二十块,就是一百两百,也拿不了手。这表明,一是大家有钱了,二则是压岁钱多多少少有些变味了,变得功利化、物质化,反而扭曲了人际关系。有的年轻人不敢回家,给不起压岁钱啊。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呼吁,压岁钱的话,不给钱,或少给钱,提倡给实物,书或文具什么的。但是没有效果,这个社会变迁不是一会儿半会儿就能改变的,甚至向着提倡的反面发展,就是给钱。钱越多表示亲情越浓重,钱少就表示没有亲情,关系薄。这是不对的。
压岁钱不能不给,这么长的传统了。那钱给了,这压岁钱怎么花?
千万别浪费,打游戏、吃吃喝喝什么的,千万别!
要花得有意义。
省下来买个书、买个文具什么的,这是有意义。父母辛辛苦苦把钱赚来给你,那买些父母喜欢的东西送给他们,回馈父母、回馈长辈,也是有意义。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节俭,以及培养孩子理财的意识和习惯。年前有消息说,有年轻人把多年来的压岁钱做买房的首付,也有人来交大学四年的学费,诸如此类,都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
压岁钱花怎么样才有意义,需要父母和孩子们共同谋划。总之,要回归它的传统意义,祈福、关爱、亲情。
后一篇:“敬财神”的现实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