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昌行

(2023-11-14 23:52:37)

南昌行

公元2023年10月21日我和同行者从庐山下来,到了南昌,恰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是我第二次到这座著名的城市。前一次到南昌是1967年,恰好也是在这三秋时节。时光倏忽,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一眨眼竟有56年了。我去!

56年前,我还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十一”过后的几天,我和同班一哥们在北京站连挤带爬上了火车,稀里糊涂地开始了冠有崇高名义的“旅行”。从此之后的一个月,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瞎转悠。没有明确的目的,就看我们挤上到哪里去的列车,列车的终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到南昌就是这么来的,不是我们选择了南昌而是南昌选择了我们。

56年前的记忆完全模糊了,却清晰地记得是一条湿漉漉石板小街把我引到了赣江的岸边。当那条清澈的大河进入到眼帘中,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走到它的身边,坐在岸边的石阶上默默地注视着它。江水是透明的无比洁净的蓝色,微微泛着波浪无声无息地流淌着,江面漂浮着大大小小的木船,附近的码头上桅墙林立,工人们唱着号子搬运货物,更近一点的地方,一位妇女在船头上淘米洗菜……河的对岸,郁郁葱葱无涯无际,地平线的边缘隐约闪现着黛色山峦。这就是56年前,一个少年眼中的赣江。从那以后,赣江就镌刻在心头,总想着能与它再次重逢。

南昌行

再与赣江相遇,看到了与记忆中全然不同的一条“新”赣江。大江两岸高楼林立,而最为抢眼的是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滕王阁——矗立在了它的身边!赣江似乎宽阔了,但岸边露出沙质河床,沙滩上有人钓鱼有人嬉戏。江水虽依然清澈,但那透明的蓝色却不见了,地平线上的那一抹黛色山峦也被林立的高楼遮挡。景随心境,赣江吸引少年人的妩媚消失了,56年之后,曾经的少年看到的是岁月沧桑。

夜里的赣江却又分外妖娆。两岸高楼统一变幻的灯饰把江水变成了调色板,五颜六色,灯火辉煌的游船在江中缓缓而行,不知什么地方放着音乐,声音很大将静静流淌的江水笼罩在一片喧噪之中。莫非,这就是营造“渔舟唱晚”的境界?

 

1348年前的重阳节,路过南昌的25岁初唐才子王勃登上了当年的滕王阁,留下了不朽之篇章《滕王阁序》。在此后的1300多年的时间里,滕王阁毁了建,建了毁近30次(网上数据),直到1989年再建成功面向公众开放,我以为这期间千古文章《滕王阁序》的作用居功至伟!文章在,滕王阁不倒!如无它,或许正像作者所云:“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仿古新建的现代滕王阁当然不是王勃笔下的那座滕王阁,但它的规模比阎都督所建更加巍峨壮丽达致美轮美奂!所以顺理成章地顶负着王勃笔下滕王阁的耀眼光环,成为现代城市的地标、历史传承的符号、旅游者的打卡胜地。我虽为赣江而来,游览滕王阁也是必须的。如同赶集一般,与人流进入楼阁。老人有电梯特权,可直上六楼,登高远望欲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绝妙美景,虽未果,亦心满意足矣。

南昌行

再与赣江重逢了却平生一愿,幸甚!在江边沙滩漫步时想带块小石头留作纪念,一低头,一块乳白色的小圆石头似从沙中“蹦”到了我的眼睛里,于是这块圆润如玉的小石子就成了赣江的纪念物。

南昌行

  

   2023年11月14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