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26)——《塞罕坝之魂》
(2022-09-19 15:12:48)
(526)《塞罕坝之魂》(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封捷然 著
曾经两次掠过塞罕坝,一次是去看风电场,初春的季节,坝上的风仍还很催泪,在一些避风的丘下积雪还没有融化,再一次是6月初的夏季,承德市区已经半袖,去坝上人家说还不行,临去的早上又顺走了同屋长袖的衣服,到了后发觉下车自由是不行,当地人告知旅游季节未至,还得一个月的光景,晚上睡觉哆嗦着盖了两层厚被子。塞罕坝的林场在路边看上去非常壮观,所谓机械林吧,我注意到那些油松长势和间距都整齐划一,要说如天安门前走过的军队方阵一般也不为过。但在车里走马观花了坝上稀树草原的景象,还是感受到生态状况的那种脆弱。至夏时分,这里的篝火围舞大快朵颐的场景我没想象过,亲临享受其间的欲望也不很强烈。
听了作者的专题报告,接续着看了这本书。我对塞罕坝几代森林人的坚持充满敬意,对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多理解。书总看过,再前去体验过,才能感同身受恶劣条件下造林的不容易,从这个角度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要学习的典范。相比之下,物质财富不断丰富,那些造城市水系、建城市花园,移植一些名木大树成林不过是应有的小case。这就引起的思考是,为什么赛罕呗造林,以及新闻报道中退伍军人,家乡农民坚持几十年荒山育林造林的现象都出现在这些偏僻恶劣的区域,这些改变自然的奇迹为什么都是奉献。
这些话题长而深远,不是我等读一二本书,到一地轻掠就能了轻松了解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确实是环境经济学的很好命题,坐屋观天,推导公式,研究不了这些奇迹的本真,也没法引导日渐丰富的资本能以有回报的形式让这些奇迹变成正常的生态保护的实践。
我想到,研究各类生态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但能够确定各类生态价值的边界,还能够确定各类各级功能区之内开展人类活动的权属,这应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基础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