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档案(527)——《美国讲稿》

(2022-09-19 15:15:36)
(527)《美国讲稿》(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卡尔维诺 著 萧天佑 译
卡尔维诺是诺奖得主,受邀去美国讲习文学,但没能成行就过世了,为讲习所做的文字,后来形成《美国讲稿》编辑出版。作者的文学成就,我没有读过感受过,但读这本讲稿,却了解了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他对文学的认识和发现的总结。看过之后,是不是有启发,是不是有新认知,我表达不出来了,也因为很多文字并不懂的很明白,欧洲文学也知之甚少,仅仅说皮毛也觉得够不上。
文学如此,需要大学专门设立一个讲座教席,延揽世界文学的明珠来到此沉淀总结,并以讲座的形式总结自己,单能做到这个,促成这些,我觉得已非常了不起。我不了解国内的情形怎样,只因为曾经非常喜欢作家马原,知道马原曾经栖身在同济大学为学生上过文学课程,讲稿出过书,我也买过读过,当时只觉得新颖而已,也见得了大学引进老师人才不拘一格的创新、开放和包容,其他报道还有无,我就不很关心。其他科学是不是这样,我觉得可以相互比照来说,在自然科学方面显得更多,以江河湖海和名山大川来命名和延揽科学人才的做法多矣,然而在社会科学和文学类还不见著。
如果有学校或研究团体多多资助开设这一类的教席,能够让知名学者人才在这里潜心组织和总结自己的一生成就和学术观点,或就讲几节课,或就开上一年半年的讲座,或就为着写一本书,形成传统和历史,学校或专业也就从此烘托和发展起来,或就在985啊211啊双一流这种固话的秩序中脱颖而出,成就地方的特色。
当然,这些名家学者也有俗间事务的各种具细需求,这表现在各种有偿的演讲和演出上,这也不免各种社会上意见的诟病和断章取义。如果从讲座教席的方向出发,就会减少此类问题,这也为很多热衷于教育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带来了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