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25)——《小工具箱》
(2022-09-08 17:08:15)
(525)《小工具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莫非 著
这本书在我电商的购物车中放了几久,偶
一次凑单才买了回来。皇后先翻了翻,质疑我为什么还买这种书,嘲讽了我的读书口味。我觉得还可,每天睡觉关灯前读20页,中间停顿过几天,大概半个多月看完。
这种隽永的短句结集,我不知道归到哪一类写作上,它不像俳句,但会让你突然思维发散一下,也不是警句格言,并不发人深省,甚至有些莞尔,更不用剪抄在床头案前。我睡不着暗思乱想的时候,就想起上学时的情景来了。
大概二三年级的时候吧,虽然选课制让我们不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上课,但同学间已经比较熟悉。班里活动之外,最多的就是开系的年级会了,通常是在某个下午在那种常见的阶梯教室开。我们是小系,年级只有三个班,开会的时候,各班各自聚集,形成三个方阵。通常看得到的凝聚力,我们班的方阵总在C位上,会前或者系主任姗姗来迟,我们就引吭高歌,流行歌曲一首又一首,令人侧目。待到开会,内容就无味了,各自低头忙活,正副系主任都是中老年妇女,非常习惯这种状态,顾自说着,也不管效果如何。
我在那时正是爱诗的时期,虽然没有即兴创作的能力,就拿这点时间,或者改造一二句流行歌曲的歌词,觉得效果更好,顺便就录在教科书和笔记本的眉上。但也有时候,我很望空发呆,看着周围的同学,选中一个几个,用一二句话,描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哲学的口味、朦胧的意境,或者就根本谁也看不懂的意识流,偶尔还觉得好,当下就送给他们。有些有恶作剧的成分,哈哈一笑也并不恼。我的同学们倘若还存着这些书,在某个恍惚的下午,偶尔翻翻,看到了夹着的一句半句,是否还能想到彼时彼刻,是否还能想到这些字句当时的意味。
这些句子,从现在来看就权当一些联系,跟这本书的创作有些异曲同工。当然,作者是认真当做一个时期的创作来的,但也能在某些页码的内容中看出他的百无聊赖。诗人的创作,并不是经常性的火星子四射,诗句汩汩,大部分时间也是忙于世事身体力行,偶尔有点启发,有点萤火虫般的欲念,写不成,也不愿意讲究,过后又怕忘了,可能就形成这些字句。这很像那种藏在沙发或床下的工具箱,正经常用的工具之外,更多的是历次修理过程中留下的小小备件,各种型号的钉子、螺钉螺母......弃之可惜,时间长了也忘记了当时的用途,只待那次需要找一个小小的适配,用上了,暗暗的高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