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24)——《读库1000》
(2022-09-08 17:06:00)
(524)《读库1000》(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6日)
读库从一编辑出版就走另类精致路线,比较成功地跻身于高端书刊,它走分众路线,只吸引一批读者的目光,营销策略相当成功。我因为收集北京奥运会的资料,网上买过二手,在旧书店也买过几册,好虽然好,但没到粉丝那种热捧的程度。同事有热此者,大概从发行开始就定期购买藏看,想象起来在书柜里陈列蔚为壮观,我的具象能力不足,总是想起以前文章中写道的,美国中产白领家庭收藏国家地理杂志的盛况,除了彰显自己的品味,可能也有传承的意思。读库是那种灰质表皮,每本每期厚薄相当,只能从书脊上辨别年代和期号以示不同,这跟那些年代单位发的各种选集似乎一类风格。读库严格上说,其实是用书号办的杂志,也可以说是用了编辑图书相当的精力来办杂志,以保障质量的上乘,天时地利人和,读库似乎一帆风顺的发展着。这是成功的一面,不成功一面的例子,就是韩寒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创办的《独唱团》,跟读库类似,也是买书号办杂志,惜乎出了一期就告结束解散,我有幸买到一册,是那种黄褐色牛皮纸封页的,思路更读库相当。韩寒自然有很多遗憾,同期出的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也用了类似的封页。但韩寒并不绝望,又办了网络版的《一个》,我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都装了《一个》的APP,热追过一阵子,也买过结集出版的书,但希冀的是能看到韩寒的文字,《一个》app扩充之后,编辑的兴趣风格都有待商榷,韩寒的文字基本不见,我也就基本不再上看。
这一期的书库(1000),好像包括整数期,上下互文来看,都是编读往来的文字。讲真,读库的主编有些凡尔赛,标榜自己编辑期刊或图书的特立独行的思路、方法、做法和认真的状态。那些不为人常知晓的与作品出版相关的有知识有内涵的人物也纷纷站到台前,现身说法,好一个百家讲坛的意思。我读的时候,有时有些恍惚,觉得这些民间奇才似乎只有经了张立业的手才照进时代为人所知,包括其作品的立意、创作内容和角度,方方面面体现的是那种把一件事做精做好的坚持。有时也有些读到偏颇,好像编辑非常刻意表达什么,实际上从效果来看,也不过是书业百态的一种或几种形式的现象而已,但是盛赞一个就透着贬损一个,这样我就也觉得过了,那些标榜立的旗,就难以招展起来。春节到现在,我由于某个缘故,得到多期的三联周刊,一口气任意厕读了大约十五六期罢,我倒感觉到这本杂志带来的才是平和和均衡,在专栏的约束下,对作者的风格和观点都很随意,每期或多或少有一二篇不同的读感,还是不错的。读库不追赶时代的潮流,它追的是社会多棱镜里不易为读者看到的一些面,这些面还被创作者认真关照着,这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