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23)——《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
(2022-08-10 15:50:47)
(523)《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余英时 著
时快时慢,又看完一本余英时的书。发散的来说,一个人怎么成名成史,要看这一类的书来提点,来总结和概括自己的不足之处。一个重要点,是需要中英文兼备皆佳,这里面还涵盖着古文和国学水平上乘,这种情形之下,他的研究和旨趣,就是中外两种体系的科学交汇着前行,在某一行某一类上做出令同侪都赞叹的成就,这成就还能雅俗共赏地让更多人看些稍懂。这还牵扯到,如何把研究思路、观点结论以非常简单的技巧表达出来,成为一套方法学,一组(簇)理论奉献给后来者,鼓励他们前赴后继发扬成显学。再就是坚持,说起容易做时难,清华老师说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这就很难达成,更甭说聚焦事业发扬光大了。随便例数一下,自己换过工作的领域、部门有多少,就知道差别,再加上解决个人和家庭事宜的种种考虑,很可能早已经偏离了初心。
看书还体察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历史)研究与时政需求的关系。总的来说,各种研究当然是当下所需,没有离开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也不会得到关注和资助,历史研究如此,自然科学研究更是如此,包括了那些公众对基础科学的毫无了解或一知半解。余英时先生研究中国思想史功成名就,其需求和内心的研究方向都是驱动力,他是将具体选题和解决一类思想问题相联系的,这些联系既有资助方的意愿,也有普解公众困惑的需求。举凡任何一个专题,他的阅研资料都是大量的,查根论据都是谨严的,需要超越很多时空,用宏观系统的逻辑把论点论据联系在一起,令人信服,读起来也不学术化,很令人赞佩。因此读余英时先生任何一个思想史专题的研究,包括专著和随笔,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当其总要对时下发表这个那个观点,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就相较差池很多,情绪性就渲染很多,这说明对时下的观察,不是历史性的,也不是科学求证性的,更像是一种茶余饭后的闲谈。因此从一个角度看,开展科学研究,还是要与时下保持一定的距离,科学研究追求的也是长时间序列的需求,不仅仅是简单解决时下最棘手的问题,如果真能就解决,那说明这研究也相当浅薄,价值也不很大。思想史的论据和观点结论,其功用很可能是被众多关系人所见所观所思,非直接性的施于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