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这个完整的词,其实对我来说,真正了解的时间不超过一周。之前我的认识里,猴魁就是猴魁,而“太平”则是我所知道的一个地名,在安徽黄山一带。当时所见的太平湖,那片湖光山色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的,所以我会知道“太平”这个地名。

猴魁这种茶叶,真正接触的时间也不长,顶多三年吧。好像是前两年有次去帮人买绿茶,在玉泉路那边某个茶叶店里,顺手收了几个杯子盖碗等,可能店家看我好说话,就给我泡了猴魁品尝,觉得很新奇,也顺便买了一些号称野猴魁的茶叶。当时的印象就是,哇,好漂亮的茶叶,压扁的感觉非常别致,其他茶叶上可没见过这样的形态,立在长而直的透明玻璃杯里,简直就是山水画一般。热水一下,茶叶慢慢软了,慢慢漂浮了起来,一种特别的清香也幽幽的散开,味道倒是不太记得了(没法记得,最近喝猴魁太多了,已经把过去所有对猴魁的印象全冲没了……有种老鼠掉进米缸里的幸福感)。
如果你也看过九把刀的《猎命师》系列,那么一定会知道“命格”这个东西,我确信我有种这样的命格,叫做“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第一“好”字读三声,表示非常,形容程度。第二个“好”字读四声,表示喜欢,是个动词。这个命格的意思就是,随时随地任何事情都喜欢学习研究。
之所以会胡扯一阵关于命格的题外话,是因为我居然会突然一下子和我所不了解的猴魁如此接近,也跟本人好玩好学的特点有关。认识一个小兄弟,之前就是交流关于一些校园营销客户端和RFC应用等职业相关的东西,后来就是小兄弟经常在我网店里给他家媳妇儿买护肤品,他家媳妇儿是敏感肤质,市面上很多东东都是一用就过敏,在我网店里试了我订制的面霜和韩国BB霜,倍好,从此一直照顾小店生意来着,没事也会闲聊几句。就这小兄弟,居然是黄山一个做茶的老字号家的传人,顶谷大方这种已经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绿茶制法的传人。黄山地界呢,出的茶品种还不少,比如附近六安的黑茶,简称安茶的,最有历史的江南春茶厂早就被他家收购了,安茶的话广东福建那边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得多点?还有祁红,顶级的祁门红茶,他家也有。当然撑门面和最拿得出手的,就是猴魁和顶谷大方了。猴魁的话,正儿八经猴坑村最顶级的猴魁四分之一产量都被他家收走。顶谷大方不用说了,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他们两父子……也就这样的,一来二去的闲聊啊,我才知道了很多关于猴魁的讯息,真的非常有趣。

知其源,知其原,然后品茶,那种感觉非常有乐趣,就好像和一个熟悉的朋友见面,那么从一露脸开始,心底不知不觉就会有各种判断对比,这是瘦了还是胖了,这满面红光的究竟又为哪般……喝茶亦然。先赏叶形,因为知道了整个制茶的流程,就会忍不住对着美丽的叶形感慨制作的繁琐细致;冲水泡开,茶香袅然,那种清淡的意态,仿佛让人重回黄山的云雾之中;茶水入喉,用闺蜜的原话来说吧“一口茶水在嘴里,突然会觉得鼻子里闻到香,吞下去之后,一呼吸,嘴里都是甜甜的余味”……

这组图片我记得自己拍的全部是中档的魁尖,魁尖的制作过程中压制这一步不是人力手工来完成的,而是借助了机器加工,所以相对来说价格会比全手工制作的捏尖要便宜很多。不过只要是出自核心产区正儿八经茶农家的魁尖,味道也还是不错的。相比手工的捏尖来说,魁尖看起来不如捏尖漂亮。
据说卖茶就是编故事说故事,关于猴魁的故事大抵和采碧螺春的处女是一个调调的,传说中因为猴坑地形特别险峻,茶农是训猴子去采茶叶的,这个版本应该是大部分听说过的吧?我和少东家聊了起来,他大笑着说,采茶叶可是一个技术活儿,猴魁的两叶一尖必须还得熟手去采摘,估计猴儿是训不出这么细致的。而猴坑的地形险峻倒是事实,主要是山地,海拨近千,在两三年前还没通车,要到达都需要坐船进入。现在通车了,可一般外来人都不敢开车过去,而是花钱包猴坑或周边熟悉道路的小车进山,他们自家年年要进猴坑,从来都不是自己开车进去。于是我也顺手搜了搜,发现和“猴”有点关联的典故,可能是指这里过去有猴子,然后有个农户家对一只猴子很好,猴子死后他们还把猴子给埋了。于是猴子有灵(看来是成精了)托梦给农户,说送了点礼物留给农户,农户以后靠猴子留下来的礼物就能不愁衣食了。农户结果在猴子的坟上找到了几棵茶树,这些树上的茶叶非常好,于是那个地方后来就叫猴坑了。这么说来,倒是还稍微觉得比训猴子采茶叶那类说法靠谱一点点。

上图就是猴魁中的手工精品——捏尖。叶片上清晰的网格纹路,其实是布盖在茶叶上加工的时候留下来的痕迹,这种纹路可以算得上是手工猴魁必须具备的特征,如果没有这种网格纹路,那么肯定不会是手工捏尖。可是——如果有这种纹路,也不会百分百就是捏尖,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一批猴魁茶叶中,每一片叶片上都具有明显的网格纹路,那么这是手工的捏尖。相对的表述就是前文提到过的魁尖,魁尖是机器加工的,但是每一批魁尖中会有极少量,我个人估计是在机器接触面的最上方和最下方之类位置,会有部分茶叶也带上网格纹,可这样茶叶在一整批中会很少。比如我自己在喝着的魁尖中,就发现过少量有网格纹的。但如果是捏尖,那就片片全部都有网格纹,无一例外。
猴魁的茶叶,叶片形态很舒展,相比其他绿茶来说,叶形算是最长的。它并不是大叶茶种,就是普通灌木茶的感觉,叶芽新采摘回来的图片也和比如龙井啊碧螺春之类的新茶叶无异,只是制作的手法不同,造就了猴魁独特的舒展形态,有种仙意飘散的感觉。图片上这些魁尖,很遗憾有些都给我倒腾碎了,实在是叶片太脆太脆了。难怪少东家说他家库房里每年茶季过后猴魁的碎末子都能清理出几十斤,只能扔了。几千块钱一斤的茶叶啊,因为碎了就变成了废物,唉!我听得那个心痛啊,一个劲的问他可以用来做抹茶粉或者用来做烹饪原料不,人家把我当怪物看,其实我是真心想试试用这上等的猴魁碎末入菜看看,有兴趣的兄弟姐妹美女就等我的菜谱吧。
事实上,猴魁这种茶叶的制作,是从1900年左右开始的,距今100多年历史。像开篇贴的那个太平猴魁的包装,在下部其实就实实在在的印上了这行介绍——中国历史名茶,始创于公元1990年,外型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
今天的絮叨叨就到这里,接下来的另一篇,会着重为大家展开介绍有关猴坑村和猴魁茶叶的制作流程。当然,所有材料均来自于那位小兄弟,我只是个勤劳的二传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