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旧书《冷酷的天才》

(2009-03-25 01:14:10)
标签:

杂谈

 

重读旧书《冷酷的天才》,又回想起逝去的时光。

前几天,和媳妇谈论启蒙读物,媳妇告诉我,她的启蒙读物是革命样板戏小画本和鲁迅的《故事新编》。我想起我刚读高中的时候,班上传阅一本鲁迅的《呐喊》,薄薄的小册子,读完,也未解其意。鲁迅的东西,有一度曾经喜欢,已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了,那是因为读了汪晖那本至今震撼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

后来重读鲁迅1927年之后的杂文,就有些厌倦了。鲁迅处在文坛领袖的位置的,或者是左翼文坛领袖的位置上,跟当年别林斯基在彼得堡的地位多少有些相似,属一言九鼎的人物,最后十年的精力,大部分是用在了“痛打落水狗”上。

鲁迅后期的杂文见仁见智,但我每一次翻阅,始终无法一次性读完三篇以上,忍受不住无休无止的与梁实秋、顾颉刚、陈原、林语堂等人的骂战。是否与大是大非有关,我不是鲁迅专家,也没有做过考证,仅看文章,我是不喜欢写过《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的作者处在这样一副糟糕的状态。确实很糟糕,每天,或者每周要查对论敌的文章,以最能刻薄对方的方式猛烈回应。对于这些文章的读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辛苦?伟大的作家就这样渐行渐远,终至于湮没,临了,尤称“我不宽恕”。宽恕与否,生死相隔,又如何谈得上?

想起鲁迅,是先想起了别林斯基。别林斯基很锋利,偏执的锋利。

1846年的时节,别林斯基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表彰为果戈里继承人。仅仅过了一年,两人就闹翻了。围绕在别林斯基身边的那帮年轻人,最为人称道的,是涅克拉索夫,或者偶尔让人提及的谢德林。别林斯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争端,起于创作,评论家先褒后批,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法忍受,就分道扬镳了。现在翻翻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小说,尤其是《白夜》,仍旧属于很了不起的作品。别林斯基在美学上的趣味,也不能说高得不得了,比如说,别林斯基看不起巴尔克扎的小说。当然,不觉得巴尔扎克怎么好,不是罪过,谁都有失手的时候,但是别林斯基的套子,显然还装不下巴尔扎克或者《两重人格》这样的作品。翻翻别林斯基的评论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给兄长的书信,趣味高下,截然两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终身尊重别林斯基,绝不是美学上的,是出于人格上的敬仰。凡是给别林斯基写过回忆录的大作家,如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安年科夫,无不礼敬有加,更不说小一辈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那些时光,很快就暗淡了。别林斯基死了,赫尔岑出国了,屠格涅夫出国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了,唯有涅克拉索夫,也只得小心翼翼地办《祖国纪事》。

我在一篇文字里讲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结缘完全是出于巧合,那是因为《罪与罚》很厚,相对划算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县城的文化资源,显然不如现在的北京来得丰富,没有老师推荐,没有朋友绍介,读书就是个碰运气的事。我无法形容初读《罪与罚》的震撼,很难形容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往后的文学阅读中,也很难找到几本书有如此大的冲击力。我归于震撼之列的文学作品,随手可以举出《战争与和平》、《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高老头》、《白鹿原》,如果《往事与随想》算文学作品的话,也是一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文学的渴求越来越小了,几乎产生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凡是小说,就不读。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封闭。确实,好的小说,一般的小说,差的小说,浩瀚无涯,以自己的力量,慢慢去读,空耗时光。每年,我总会重读一两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当然是已读过的,保证不会败胃口的。今年,如果给我以时间,如果规划够好,那么,重读一遍陀思妥耶夫斯基,应当顺理成章,三十之年,耐下心来做点事,读点书。

 

2009年3月25日1:15: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