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100%的上海
(2008-07-24 14:09:42)
标签:
杂谈 |
《悦读》:100%的上海
《悦读》第6期,从封面到封底的装祯设计到导读文字,一目了然的海派文化杂志。本期宁成春的《悦读》封面和封底设计一如既往很有味道,封面是几个天使携书展翼而飞,封底则是一幅哥特式建筑的陵墓化,再配以“MOOK”的特殊编排,够洋气也够“人文”派头。其实“海派”归根结底还在于内容,比如导读,“王元化、黄裳和朱维铮”,这些上海读书界的名人都参与进来了。洋气配合文气、才气,很像上海这座城市做出来的文化产品。
这期《悦读》特稿文章《王元化与京戏》,是怀念已逝世的上海文化界重镇王元化先生,作者蒋锡武曾协助编辑王先生谈戏剧书稿,殊有故事,文章也写得真挚感人。黄裳先生的文章,向来为人称道,《俞平老杂忆》娓娓道到,配以手稿插图,一派名士风光。实际上我喜欢读的还是很和这本大有名士气杂志风格不塔调韩寒文章《明明都是下流人,为什么凑到一起就叫上流社会?》,韩寒语不惊人死不休,称上流社会的社交“不知是社交还是射交”,又云“当官的和漂亮女人的收入都是不能按照工资估算的”。我估计,前面几位主打怀旧文章的老作者看见此类文痞文字,是否大皱眉头,生出“怎么和这等人混到一起了”的念头。
实际上我还是觉得《悦读》骨子里边是追寻“好玩”的,绝不是端着身段不肯放手的人文杂志,尤其是后面将近一百页的文章,都是短而有趣的文字,绝对适合公交车上读一段过一站的意思。
拿上海的《悦读》对比北京的《读书》,这中间的差别就马上凸显出来了。《读书》近几年的文章,挑大梁的全部是以理论性见长的,一大堆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术语和专业论述方式,与《悦读》相比,不仅文体很霸气,文章也很雄奇,《读书》的策论化的倾向是典型的京城人文杂志风格。
现在流行打分,给本期的《悦读》打下我的评分吧:60%的怀旧,40%的新潮;90%的知识分子,10%的叛逆。当然,还应该加上总结性的评分:100%的上海。
张晓波
《悦读》第6期,从封面到封底的装祯设计到导读文字,一目了然的海派文化杂志。本期宁成春的《悦读》封面和封底设计一如既往很有味道,封面是几个天使携书展翼而飞,封底则是一幅哥特式建筑的陵墓化,再配以“MOOK”的特殊编排,够洋气也够“人文”派头。其实“海派”归根结底还在于内容,比如导读,“王元化、黄裳和朱维铮”,这些上海读书界的名人都参与进来了。洋气配合文气、才气,很像上海这座城市做出来的文化产品。
这期《悦读》特稿文章《王元化与京戏》,是怀念已逝世的上海文化界重镇王元化先生,作者蒋锡武曾协助编辑王先生谈戏剧书稿,殊有故事,文章也写得真挚感人。黄裳先生的文章,向来为人称道,《俞平老杂忆》娓娓道到,配以手稿插图,一派名士风光。实际上我喜欢读的还是很和这本大有名士气杂志风格不塔调韩寒文章《明明都是下流人,为什么凑到一起就叫上流社会?》,韩寒语不惊人死不休,称上流社会的社交“不知是社交还是射交”,又云“当官的和漂亮女人的收入都是不能按照工资估算的”。我估计,前面几位主打怀旧文章的老作者看见此类文痞文字,是否大皱眉头,生出“怎么和这等人混到一起了”的念头。
实际上我还是觉得《悦读》骨子里边是追寻“好玩”的,绝不是端着身段不肯放手的人文杂志,尤其是后面将近一百页的文章,都是短而有趣的文字,绝对适合公交车上读一段过一站的意思。
拿上海的《悦读》对比北京的《读书》,这中间的差别就马上凸显出来了。《读书》近几年的文章,挑大梁的全部是以理论性见长的,一大堆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术语和专业论述方式,与《悦读》相比,不仅文体很霸气,文章也很雄奇,《读书》的策论化的倾向是典型的京城人文杂志风格。
现在流行打分,给本期的《悦读》打下我的评分吧:60%的怀旧,40%的新潮;90%的知识分子,10%的叛逆。当然,还应该加上总结性的评分:100%的上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