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托孤
“托孤”这个词,第一印象极有可能反应到“白帝城托孤”。就中国历史上举出托孤成功、或者最终君臣一团和气,没发生什么乱子的,唯独能举出个白帝城托孤来。周公辅成王,备受称道,照《史记》的记载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其紧张,不见得很融洽。白帝城托孤,蜀汉事业终归失败,这事一般不会怪到诸葛亮身上,民间有个说法,叫“扶不起阿斗太子”。
问题的产生
托孤问题的产生,一句话可以带过,主少国疑。君主制、家天下的一个最大弊端实际上是不能保证君主是一架稳定、高效且所有的判断都合乎实际情况的的工作机器。一旦君主突然死亡,或正在太子尚在童稚时代死亡,即会发生朝政紊乱乃至于亡国绝祀,托孤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尤其是明清两代,往往君主即充当董事长,也担任CEO,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坏结果就是阉党作乱或者西太后秉政。清代很多事情,是孤证。西太后的上台,完全不符合程序,也是托孤操作失败的产物。所以这两代,托孤实际上只有三杨、居正当国一次。其他情况,君主基本已经成年。另外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的身份,不能算托孤。
困难
托孤的困难,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是产权不清。帝国的产权是属于君主的,而暂时的使用权则是某位德高望重或者奸诈狡猾的大臣(或一个集团)的,引起纠纷的也在这里。当君主年长,实行亲政,亦即收回使用权的时候,麻烦就发生了。这个话题到这里,实际上可以打住了。按一般历史爱好者的写作,可能会拖沓地写上些故事,比如霍光辅政、王莽篡汉、居正当国等等。
解决方案
君主时代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及至明清,基本上已经非常完美。明末阉党霍乱,实际上是君主将权力移交给宦官的结果。臣权对抗的,并不是司礼监,而是皇权。没有皇权的支持,太监作乱是没有可能的。西太后上台,实际上是咸丰的政治遗嘱有歧义处,即军机大臣可以草拟御旨,但是必须征求太后的同意盖章才能发生效力。咸丰帝的政治遗嘱实际上为祺祥政变提供了空间。
现在有说康熙帝如何斗鳌拜,事情说得很夸张。实际情况是,康熙征得了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的意见,除掉了鳌拜。并没有什么波诡云谲政治阴谋。乾隆年间,恢复了鳌拜后世子孙的爵位,也是鉴于鳌拜实际上不过是嚣张跋扈,并未构成对君权威胁这一事实。
2008-1-13
晓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