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狼
西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689
  • 关注人气:8,8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江南】 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2012-03-18 13:12:13)
标签:

西狼

人在旅途

忆江南

大上海

朱家角

江南水乡

文化

休闲

杂谈

旅游

分类: 醉翁之意不在酒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烟雨是江南的自然。这份自然,早已被文人骚客的千年狼毫,渲染成江南的招牌和名片了。我一俗人当不脱俗,自然也着了那些诗词的道儿,只喜欢烟雨的江南和江南的烟雨了。

    沪上的朋友说,高楼侧畔有清凉,去朱家角走走吧,江南水乡的清雅和幽静,应当是你喜欢的。

    朱家角,一个我未曾知晓分毫的地方,就这样以突兀的方式闯进了我的世界。虽然多次来过上海,或许是过于关注工作,更多的还是自己欠缺一点风雅,我竟不知闹市边上还藏着个江南名镇,端的是孤陋寡闻了。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去朱家角,用一个周日的放下,来舒缓紧张到麻木的神经和疲惫的极致的身体,很需要也很值得。

    天有点阴,间或有丝丝缕缕细雨飘洒下来,这样的天气,大概就有些烟雨的味道了。穿过大上海繁华的街道、高楼的丛林,向西向西来到青浦……朱家角带着些许朦胧,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卷,徐徐在我眼前展开了。

    既是江南水乡,自少不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拿来概括朱家角,竟觉得有点窄了。朱家角也有桥有水有人家,比之曾经去过的周庄,就显得大气一些。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朱家角的大气,首先来自大自然的造化,一山一水都大有名气。一山乃淀山,据说浙西“大树华盖闻九州”的天目山自此起始。不知是起步的山过于低矮,还是淡淡的烟雨遮了山,自始至终咱也未能一睹淀山的风采。一水为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说是有11个杭州西湖大,咱还是没能亲自去看一看。

    但看朱家角的水,便很有些气势,想必就是临了淀山湖的缘故。特别是漕港河,水面开阔约有百米,浩浩荡荡穿镇而过,河面上游船如织,首尾相衔,却无丝毫拥堵。漕港河两旁,沟叉密布,河道纵横,在粉墙黛瓦间时隐时现,人在舟上漂泊,忽而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朱家角的大气,还来自人文积淀下来的景观,据说有“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之多,可见朱家角的规模,断不是一个小镇的建制能盛得下的。咱是来图清净的,又存了不被导游图左右的念头,当然不会一一造访了。信步之间,到也不知不觉将那一桥“放生桥”、一街“北大街”、一庙“城隍庙”、一馆“王纪念馆”和二园中的“课植园”收进眼底了。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寻古探幽趣味无穷,竟不知“弄”有几何。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当地俚语称“到了古镇不看桥,等于古镇勿曾到”。朱家角的桥因了水的气势而壮观起来,三十六座形态各异的石桥,不仅便利了巷陌间的交通,也是韵味十足的景致呢。当然。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莫过放生桥。“长桥架彩虹,往来便市井,日中交易还,斜阳乱人影”,这座沪上第一石拱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即157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桥长72米,宽5米,高7.2米,长如带,形如虹,凌空而起,飞架南北,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朱家角落在一个“角”字上,原以为只是个角落般的个小地方。其实,朱家角也曾经大过,起码在没有上海的那些久远里,它着实是一个大地方。

    早在明朝那会,朱家角就成了气候,是远近闻名的大集镇,官名也由朱家村变成了珠街阁,又叫珠溪。“朱”“珠”之间的转换和“家”“街”之间的升级,大抵反映了从村落、集镇向大码头的变迁,体现了随着经济繁荣、城镇扩大带来的文化诉求。到了清及清以后,改称“珠里”“珠葑”,商业气氛更盛,成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行政区划和管理上也相应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归县署理,却又下辖乡镇,乃一个介乎县乡之间的独特行政架构。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清嘉庆时人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

    有了人气就有了经济活力,有了经济活力自然会升腾出文化的表白。比如放生桥,不仅仅作为便利交通的工具,而多了赏心悦目的艺术造型,添了积善修德的精神寄托。朱家角至今尚存的古宅建筑还有四、五百处,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风格。乘了小舟沿河缓缓前行,满目飞檐翘角、黛瓦粉墙,处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端的是,几度夕阳红,繁华依旧在。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随着上海滩的迅速崛起,朱家角的商业地位渐渐被弱化。建国后,“珠”又回归为“朱”,倒也应了返璞归真的现实。如今,这里依旧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只不过商人换做游人,寻货变成了寻景,带回的不再是大宗的商品,而是零零碎碎的民俗,还有心情,或者满意、或者遗憾……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忆江南】 <wbr>朱家角,大上海的一抹清凉(上)

 

    后注:2010年,先后两次去朱家角。一次在阳春三月,正是桃红柳绿时分,朱家角看上去层次分明,但时间短促,只应着景儿走了走。一次是初夏时分,整个镇子都遮蔽在浓荫之中,那粉墙黛瓦反倒不十分显眼了,这次专一徜徉背街小巷,真寻得了几分幽静、几分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