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美国抢购“MADE IN CHINA”

(2011-07-20 12:00:18)
标签:

西狼

读书有收获

时寒冰

中国制造

名牌

商品价格

物价

通胀

财经

杂谈

分类: 读书自然有收获

去美国抢购“MADE <wbr>IN <wbr>CHINA”

 

    在没有“经济学”这个概念这门学科的时候,“经济”二字在老百姓那里就是“划算不划算”的意思,很简单很明了,一点也不复杂。换句话说,自经济成了学问,老百姓就看不懂经济了。

    大凡经济类书籍,特别是喝过点洋墨水或向往洋墨水的精英大家之作,动辄模型,满篇曲线,不仅晦涩难懂,读起来很是拗口,品起来如同嚼蜡,即便是业内人士,也很提不起精神。

    《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时寒冰的这部新作却不这样。能读得下去,能看得明白,又不用噱头哗众取宠。西狼认为,可算一本好书,一本好读的经济类书籍。

啰嗦几句,不是为时先生做广告,咱还够不着拍人家的马屁,只作个引子。因为,“去美国抢购MADE IN CHINA”这个念头,实实在在是读时先生新作中冒出来的,下面咱言归正传。

    2006年夏天,西狼曾有机会远涉重洋,去地球另一边的美利坚参加一次商品展销活动。那时,标有“MADE IN CHINA”的国货特别是服装鞋帽等日用商品,在美国店铺中已经很成气候了。让咱诧异到大跌眼镜的不是商品,而是价格!

    耐特、阿迪达斯等等为国人熟知的所谓“名牌”运动鞋,大多在20-50美元之间,按当时汇率计算合人民币140-350元,同期同类商品国内的售价基本在700元人民币以上。巨大的价差,引发了团友的抢购风潮,少则两三双多了五六双“中国制造”的鞋子,当然还有T恤等其他商品,反过头来又一次跨越太平洋,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

    巧的是时冰寒先生也有同样的经历,他在书中写到:“2009年,我到美国时,曾经对几十种商品的价格与国内进行比较,发现美国除图书、音像之外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以后,都比中国便宜,最多的便宜70%以上。更离奇的是,连“中国制造”的商品,都能比国内便宜一半左右。也难怪国人为何在国外一掷千金,大包小包往回拎了。”

    一种中国生产的商品,或乘轮船或搭飞机,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利坚,加了物流和流转渠道费用,却比国内还便宜,为什么呢?

    对此,西狼很是看不明白。不懂就不能装懂,自然要发扬不耻下问的优良传统,向做外贸生意的团友求教。被告知国内生产厂商靠“出口退税”赚到了利润,便以成本价出口,所以到了国外就很便宜。

    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没有搞清楚。因为团友的回答只解释了“中国制造”在美国卖的便宜的问题,却未说明白为何比国内卖的便宜的问题。读时先生这本书,大抵上算是有点整明白了。

    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么几条:

    一曰商品含“税”不同。据时先生书中讲,国内商品中所含的税是美国的4.17倍、日本的3.76倍、欧盟15国的2.33倍,这从根本上导致了中国商品价格普遍比国外高。

    二曰流通环节成本差异。从运输成本看,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美国纽约只需1.5元人民币,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人民币。此外,国内商品进入超市、商场,还面临高昂的进场费,比如上架费、广告费、促销费、月返费、年节费、条码费、端头费等等,以及暗箱操作费用,这些最终都纳入商品价格当中,由消费者埋单。流通环节费用的层层加码,成为国内商品价格比国外高的推手。

    三曰国内“钱太多”。此处的钱多,不是指社会财富积累多,你我兜里票子多,而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大,钱印得多,票子投放多。目前,我国M2(广义货币量)存量大约是70万亿,GDP(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5万亿。也就是说,我们1元GDP对应2元货币,但美国1美元GDP才对应0.6美元M2,咱的“钱”实在太多。多了自然会贬值,货币也是如此,商品的价格就水涨船高了。到了国外,用高估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对低估的美元等外币去购物,就会感觉到东西极其便宜。

    有此三者,足以说明问题。出口退税、贸易顺差等等缘由不再一一赘述。倘若您有机会飞美赴欧,记着多买点“MADE IN CHINA”回来,便宜,省钱,千万别怕寒碜!

 

 

去美国抢购“MADE <wbr>IN <wbr>CHIN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