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韩愈在《龙说》中描绘了龙的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神怪形象。韩愈写道: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当然,韩愈这篇文章写的是云和龙之间的关系。但是,龙在他的笔下,确实是变幻莫测、神怪莫名的。
龙这个符号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后来演变为皇家的独占,只有皇家才是用龙这一符号。其他人使用这一符号就是大逆不道。
《西游记》、《封神榜》两部小说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充分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爱憎,体现了民间情感。
龙,在中国是有两条,一条是皇帝的龙,专制霸道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条龙目前在北京紫禁城中还找得到。另一条龙是老百姓的,它是可以驱使,可以利用,可以驾驭的,如果不听话还要受到惩罚。这条龙存在老百姓的心中。
龙在中国这种地位是和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分不开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气候的变化。如果风调雨顺,就能有个好收成,农民一年就不愁吃喝,否则,就面临破产的境地。在气候中,最关键又是雨水,而龙恰恰是司雨神,掌管着大江大河、五湖四海的水。这样,老百姓就必须要崇拜它,尊崇它,希望它能够坚守职责,按时降雨。这是龙受尊崇的原因。后来的皇帝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利用权力把龙作为自己的专有,甚至直接说自己就是“真龙天子”。在这里,皇帝是狡猾地把人们对生存决定性要素符号的膜拜转移到自己身上,利用龙这一符号暗示着自己掌握这天下生民的命运,从而加强自己统治。
但是在另一面,老百姓对龙是反抗的,嘲弄的。虽然龙专管司雨,但中国历史上长期受水旱之苦,历朝历代治水都是一个大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旱涝灾害。从精神层面讲,老百姓认为这都是龙造的孽。所以,就会出现伟大的孙悟空、哪吒之类的神来制伏龙,甚至还有《张生煮海》等反映普通老百姓还可以制伏龙王的戏剧。
所以,龙这一符号,在中国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劳动人民复杂的感情,劳动人民对它既怕又爱,既不敢得罪它又想制伏它,既想利用它又害怕它作恶。而统治阶级狡猾地利用了劳动人民这一感情在精神上加强统治。
眼下,一些所谓的学者教授对龙这一符号缺乏深刻的认知,说三道四,他们不知道龙这一符号是体现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特质,不知道皇帝的龙和劳动人民的龙的区别。列出种种理由说龙的不好,实际上既是无知又是无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
在经济全球化中,文化在发展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的优势往往决定经济发展的走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可爱的专家学者却大言炎炎,一会儿说取消中医,一会儿诋毁龙,不懂得这些东西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和历史意蕴,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
一些文艺工作者,糊涂地一味地宣扬中国的政治斗争文化,银屏中充斥着宫廷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场面,不恰当地塑造圣主明君的形象,殊不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千秋功过,自有定论。几个无知无识的知识界小丑,鼓噪着鼓噪那,也只是“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