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糟粕是自主创新大敌
如今创新已成了中国一句响亮的口号,中国计划到201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但是,最近两件事情不能不让人看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巨大障碍。
第一件是,世界经济论坛作竞争力调查显示,在创新方面,中国在世界排名下滑到了第48位,而教育、健康和公共机构方面的分数也很低,在60位左右。
第二件是,有媒体刊文指出,曾经轰动一时上海交大对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等人“汉芯造假”结果可能是无人负责,不了了之。
这两件事情看似孤立的,但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审视中国的社会积习和这些年一些鉴定、评审活动,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文化糟粕已成为自主创新的大敌,已成为推进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
研究表明,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创新人才不仅仅包括科学家、企业思想家,还包括那些与公司、政府、高校、供应商和顾客有着紧密联系、能够跨学科的人才。同时,还需要有利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体制,有效的交流基础和资金。一些专家指出,多元交流、开放对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中国人喜欢和自己熟悉的人打交道,排斥陌生人,即使在同一机构,不同部门之间也很难沟通。在日常工作中,人们都能看到,几乎每一个单位,都有几个小圈子,这些小圈子往往按着工作性质或者高层领导之间的矛盾划分,泾渭分明,不同小圈子的人经常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彼此之间势同水火,明争暗斗,谈不上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中国各种机构都存在的“斗争文化”。
比如,在科研鉴定中,人们经常看到一些成果评语是“国内一流 世界水平”等字样。但事实上,这些成果鉴定过程中,成果的鉴定者往往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彼此熟悉,互相同气,达成了默契。在鉴定“汉芯”这一重大成果中,不能排除存在这种现象。因为那么多的专家在鉴定过程中都没有发现作假,是水平问题还是“关系”问题?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抑或两者都有,抑或两者必有其一。
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经常听人们说这样一句话:会做事不如会做人。这里“做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做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做不坚持原则、八面玲珑、不得罪任何人的人。中国的小农文化和官文化一直占统治地位,左右人们的思想意识,这种文化特点是自私、懦弱、官本位、无原则、听话、专制等等。就是今天也没什么大的改变。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人们自由思想,坚持原则,敢于向权威挑战。但在另一方面,更需要权威机构和权威专家的鉴定、评估,需要制度在设计上进行引导。而中国问题就恰恰出在这里,权威机构不权威,权威专家不负责任,往往因为熟人或利益关系敷衍了事,你好我好大家好。“汉芯事件”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机构和个人为巨大损失承担责任,不能不让人反思。
事实上,中国那种对“自己人”毫无原则的社会积习已经给中国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已经渗透到高校教育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
近些年,一些打着国家级招牌的评定机构,组织种种的评审鉴定活动,授予企业种种名号,有几个是货真价实的?有几家是经得起推敲的?往往是组织者拉虎皮做大旗,找一些所谓光环够亮的自己熟悉的专家胡乱点评一番,然后找个高级宾馆开个会,被评的人交点钱拿个证书走人。评审者甚至连被评审者做什么都可能不了解。这种熟人和经济利益挂上钩的评审、鉴定已经成为很坏的风气。
此风不刹,自主创新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