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点】“亲子阅读”----安心耕田,你耐得住吗?

标签:
故事妈妈说小步点成长记录阅读观点刘宝瑞 |
分类: 观点、思考、探讨 |
“亲子阅读”----安心耕田,你耐得住吗?
孙慧阳/文
友在线,聊起育儿话题,不免聊到亲子阅读。
孩子需要摄入食物以维持生理发育的需要,阅读则是精神粮食摄入以滋养心智成长的过程,两者亦有共通之处。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当下,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心智的成长----尤其早期教育与早期阅读,这无疑是件好事。
在诸多阅读推广活动中,我们常常分享到亲子阅读的意义:如,亲情的滋养、亲子沟通渠道的建立、亲子关系的改善,如情商培养、思维逻辑锻炼、美育熏陶,以及词汇的丰富、知识的积累等等。
但种种意义,却似乎也有演变成为某种因果逻辑推理的可能:来吧,进行亲子阅读,你便可以……
于是,经过了痴迷参加各种团购、耗时纠结在前前后后关注价格的囤书阶段,我们是否有耐心将时间与耐心花费在静心去逐一解读?当孩子对“空投”的好评如潮的书并不感冒时,我们是否允许“身未动、心已远”的孩子起身离开?当分享过一段故事之后,我们会否要求2岁半的孩子复述一遍,以证明讲述过程的有效与孩子的专心?我们会否将阅读过程中的互动变形为一节认知的教学课,提问贯穿以确认孩子听懂?我们会否指着书中的角色恐吓“看,不听大人话挨罚了吧?”将书籍演变成为说教的工具?我们会否在孩子专注于解读绘本中图画时,点字指读----将孩子的注意力强行拽到文字上……
意识有了,过程如何进行?过于侧重“结果导向”的亲子阅读过程,会否不利反害呢?
孩子毕竟不是机器----这边输入、那边即可得见输出的结果。回想,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否有过如下的念头:“因为这是本好评如潮的书,所有他也应该喜欢”、“因为我给他读了,所以他应该认真听、还得听明白”、“因为别人都读过了,所以他有必要也读一读”……这种单向式因果推论思维方式,并不适合放在亲子阅读的实践当中。过分强调因果的逻辑,反倒容易导致过程中阅读行为的走样。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将成人锁定结果的目光移向书本对面的孩子?移向孩子的感觉、孩子的需要?
个人体会:儿童阅读起步阶段,不妨抛开种种功利之心把握过程: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将阅读的根系深植于日常生活中滋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以亲子阅读过程中对孩子的尊重带给孩子的好感觉养成阅读习惯,坚持阅读实践并交给时间去累积经验、记录成长。
说来,这个不同于“识字三千、早日实现独立阅读”之类具体可量化的目标,放在GDP持续保持高增长、处处以“结果为导向”的当下,似乎是放任而不清晰的。
但就家庭教育而言,当我们慢下来去审视家庭教育的对象----孩子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这颗鲜活的生命种子----有其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与个体节奏。
回顾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俯卧抬头、翻身、坐起、爬行、直立行走、学习语言、学习知识、学习规则,成为有社会属性的个体……由此,孩子是神奇的,短短几年时间便完成了人类耗时百万年才完成的进化历程。浓缩的历程中遵从着不变的规律:蛮荒走向文明、个体走向群体。
同时,这一相似也提醒我们:孩子心智的成长与身体成长同样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妨以加分的思维、发现的眼睛去赞赏孩子的进步,而非固执于当下、断章取义、以扣分的思维看待孩子此刻的不足,如同我们不会急于在孩子两个月时去“抢跑”添加辅食、在孩子六个月时“抢跑”锻炼行走。
要知道,赛场上屡屡抢跑的那一个,往往是最先出局的。
日常生活中的孩子们,吸收性的心智使他们的每一刻都成为体验中的学习。作为父母,我们不必割裂阅读与生活,书本中的文字也恰是从生活中来的浓缩与精炼;当我们将儿童阅读的根系深植于生活的沃土,日常中的累积终将成为支持阅读理解可抽调的经验;同时,我们无法抛开孩子日常生活具体环境中与阅读同时发生的种种事件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影响;亦不可如农夫一般以拔苗的方式人为加速孩子心智成长的步伐,谋求“赢在起跑线上”短视的心理安慰。一切,终是要回归到遵从其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与个体节奏上来。
说个趣事吧,5岁的儿子着迷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最初的《绕口令》、《歪批三国》、《天王庙》、《斗法》,到《珍珠翡翠白玉汤》。每每不必招呼便自取光盘,听时异常专注,如入无人之境。不久,便可自发讲述其中的段落,常于“抖出的包袱”处爆笑。
我一直好奇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由此联想到成人对相声的喜爱。
对比后不难发现:传统相声的内容不乏一个个的故事,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深刻之处随手可捻,却无意说教。而听者更没有一个奔着“学知识、懂道理”的目标而去的,反倒是“听”过程中的放松与快乐滋养着兴趣,促使“听”这一行为不断重复。
久之,听也听了、乐也乐了,心境愉悦的同时,学问未必不长、道理未必不懂、事理未必不明,全在一个咂摸与积淀。
滋养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感受力,给他面对未来、面对人生的信心、力量与能力。不是让孩子成为弥补我们自身遗憾的‘另一个我’,而是有勇气让他成为他自己......这需要同为父母的我们保持一份对孩子生命个体的尊重,坚持一种耕耘莫问收获般踏实、淡定心态,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