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的 咕噜熊 比较热闹。孩子约着孩子的伙伴、成人拽上成人的知己,窝在这个一推门就能感受暖意的小窝里,一切都变得慢下来、慢下来,如同透过格子窗楞撒入的阳光的游移。
上个周日,与友一起到熊窝的时候,故事剧场刚刚结束。友直奔绘本而去,我跟熟人打着招呼。发现今天来的家庭大多半是陌生面孔,孩子们大都扎在创意空间的米池前玩在一处。
下一个段落是绘本分享时间,在Apple姐姐积极鼓励下,我第一次尝试做“故事妈妈”:分享本周绘本《狮子烫头发》。
对面坐下的四个孩子,三女一男。最大的约么是个小学生,最小的大约两三岁。家长们也一同坐在孩子旁边,搂着、陪着孩子们。
我招呼着孩子们:“故事时间要开始啦。小朋友们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待着吧。”
刚还趴在海绵积木上的小男生,一下子滚轮到地板上,我顺势一指:“趴舒服了,也可以。”
就这样,我的故事时间开始了。。。。。。
实际的说:《狮子烫头发》对于2-3岁的孩子在集体分享的氛围下来说,有些偏长、文字稍多。讲述的过程中,我做了部分删减。
中途,一位小女生发现了西西手里端的花果茶,大声地说也要喝。我告诉他们:“去吧,我们等你回来继续。。。”
小狮子的头发,终于在玉米棒、风筝、闪电的作用下——卷起来了。小猴子向小狮子提意见,下次要放些盐,爆米花淡淡的没味道很难吃。我问孩子们:“你们爱吃甜的?还是咸的?”最小的男生半跪着回答我:“甜的。”“好~
我们下次请小狮子加点糖吧~”
分享结束,成人沉浸在绘本的故事情节中继续着讨论,孩子们四散在熊窝。
时近中午,有孩子说要回家,妈妈却从后面推着比自己矮不了多少的孩子走进创意空间:“再待会儿,不着急,去跟小朋友们再玩儿会儿。。。。。。。”但孩子的表情,都写在脸上。
回想以往,类似的情形多半在“初来”熊窝的家庭中也发生过。
其实,我倒是建议:作为家长,放松我们紧绷的神经吧。
不必多虑孩子们的站姿、坐姿,不必多虑孩子们之间的小小摩擦、不必多虑孩子们的不够周到、不够礼貌与所谓“不妥”的言辞与评价——暂且统统放下、暂且统统由他。
当孩子对绘本馆由陌生到熟悉、由警觉到好奇、由紧绷到放松、由排斥到接纳,当孩子们内心有了足够安全感,积累起在绘本馆内经历的快乐体验,想喊他们走——都难。这在以往的观察中屡见不鲜。
尤其初来绘本馆的家长,在绘本馆里需要做的只是:管住自己的嘴巴——让孩子们享有自由、给孩子们最好的感觉,让孩子自发地爱上这里、爱上阅读,不要强加。
比如,看绘本剧场不一定正襟危坐、听绘本不一定目不斜盼、讨论不一定口径一致、游戏不一定没有摩擦。当咕噜熊成为孩子们感觉自在、舒适、放松、安全之处的时候,安全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向外的好奇与探寻,无论是故事剧场、绘本分享或是创意空间,更有满满书架上的绘本,就会成为他们更多快乐体验的源泉。
给孩子们更多的耐心吧,允许他们把壳子里的自己释放,之后、平复、回归、秩序、从容。。。。。。
相信:咕噜熊,是绘本的家,更是心灵的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