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隅之书(十八)

分类: 随想录 |
1.读陀氏的小说,惊叹于人的情感世界满布的沟壑与迷雾。一份爱的包裹里,有的只是一种自我幻想,有的是一种圣母情怀,有的是一种征服之欲……诸般种种,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辨别,只是不由自主走入其中。身在其外,有一种洞察其中的超然跳脱感,也忍不住向内探望自心……每个人都只是上帝手中的一枚棋子,演绎其中一个角色而已,并且在这样的固化中蝇营钻入,而不知其止,有一种悲哀之感。若探身出外,洞悉林林种种,才有一种出离,才会有一种超脱。“偶开天眼觊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不做眼中人,唯有在高处吧?
我们投身其中,云遮雾绕的情感世界,真的是纯粹的爱吗?还是一种不息的不得之欲,或是刻舟求剑的频频回望使然,亦或困顿现实之中的自我迷幻……不停地纠结与徘徊,耗费心力的过程,亦是断离的过程。诸般耗尽,便也止于清净。
理智和情感的较量,有如石云世界。石头总会冷冷观望,来一句:你想要什么?折腾什么?当来则来,当去则去,如此而已,何必多此一举?
舍得,舍得,知道舍必然会有得。难得是,不甘心舍去,不愿意舍去。若不得不舍,其实一切皆可接受。人还是被一个心欲左右着啊!
读一首诗,写着“有些爱,像智齿,长出来就开始疼,直到把原有的牙顶得更疼,你才决心把它拔掉……”不在其位的爱,得到也是一种伤害,包括对自己。因为无处安放,于是常常将心推至种种动荡不安的境遇里,那绝不仅仅是一颗心的事,而是多维一体的格局。“事不欺心睡自安”,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针尖上的蜜,甜,却也噬人。
看身边种种情感幻像,多少唇齿间的爱,只需轻轻一触,就能升起并环绕,清浅而随意……实在觉得浅薄而无趣。爱,应如一枚橄榄,有着密密裹覆的浓度,有着层层叠叠的肌底,有着点点靠近的微喜,唯有经历心境上的炙烤和辗转,才能如火中取栗,得到那点暖中的甘甜,和甘甜中的暖……太轻易的东西,是一张纸和三寸丝帛的差异,不光是美感,还有味道!
2.衣服是外在的心灵,心灵也如外在的衣服。
沉浸于种种庸尘俗事中,不能自拔之时,总会去读那本《人生禅》。读到那句“外在皆虚妄,肉身皆无常”,内心涌动起熟悉的冰裂泠泠之感……
若此心光明,又何来障碍?我们身处的困局,不过是虚幻的围墙而已,看不破的心如困兽在笼。念及一切虚妄之时,还有什么需要挂碍,还有什么值得去挂碍?石火光中寄此身,宇宙本万般空茫,一时的因缘幻像而已……笼去,身隐,尘世万古静寂!
喜欢周末坐翻此书,其实早就看了几遍了,然而还是会一次次翻看下去,因为尘世的身,还需要它一次次的清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停地染浊,不停地清洗,这肉身又和我们的衣服何异呢?
读到石头禅师在尘世路上寻求探访的段落时,心里一动,这样将一切置身其外的活法,不也很好吗?脱去了身份名姓角色钱财名利的束缚,一无所有,一无所求,不再为了那点利益活着,不再为别人的眼光左右,不再捂着那点身外之物,而是另一种全然出尘的生活——会受困于物质,而放任于精神的自由;会走出一个小我,抵达另一个无我;会跳出一个世俗之笼,而遁入天地大野之中……
是的,我有点心动了。那点精神的逍遥啊,在思特里兰的那里有过,在弘一那里有过,在庄子那里有过。
人身只有一回,只做一种角色是否有点亏,只活一种重复是否无趣?将一生典当给物质是否值得?
我可以抛离一切吗?我问着自己。
3.听钢琴曲《1981》,内心空寂。世事纷落,独守一隅,寂然无言也是好,不再执着辗转,不再求田问舍,任世事开落自然,我心容纳一切,蓄如冬日里一面澄明的湖……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