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隅之书(十二)

分类: 随想录 |
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同为孤独,儒家的解决之道是彼此相爱与支撑,而庄子的解决之道却是保持自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哪种更好?而今我更认同庄子。在爱的唇齿间吮吸共存,哪有天地相应的大自在!
2.寺庙人来人往,皆为求平安顺遂,少有人求能容世间事的大肚。或许,修一副大心胸,要比求不可能实现的顺遂更重要。能容能化,胜于躲避,胜于祈求的幻觉吧?
3.看刘年于无人处的旅行视频,无端感动。壮阔,粗粝,质朴……生命可如此壮美。能找到这样一种生命的形式,如此羡慕。最重要的是,那是对人性的一种还原,对诗歌的一种虔敬,对心灵的一种释放,当然也有对身体的一种磨砺。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相比,少了对人世的决绝,却殊途同归。
不由沉思,我们该如何驾驭生命的走向?在日复一日的伪善中终老余生,在毫无意义的虚耗中岁月静好,在日渐沉重的面具枷锁中甘愿奴役?
坐在窗下看云,但我感觉我眼下的云,和那荒原深处的云不同。我的云柔淡轻薄,棉花的筋骨,白糖的质地,或如纱,或如花,有人工矫饰过的岁月静好。那里的云厚重辽远,有深重的喘息,大地的质感,阅尽沧桑的眼神,大风一吹,劲道全出。它们荒凉地来来去去,带着神的意旨,让一切自然而然,还归本原。
忽然就想念桃花源世界。活着,什么时候成为了一种对自我的反叛和谋杀?
我亦渴望我的心中,可以容纳那样的天空与荒原——粗粝中的质朴,质朴中的辽阔与慈悲。深入久了,才会像那样的天空,那样地对视人间和人间的悲苦。
一个挺喜欢的女生不上学了,难过许久。她妈妈却似乎毫发无伤。一个人的心该有多小,小到只盛下自己,连孩子也是她身外之人。我等俗人也不过大不过几多,不过是自己的身与家而已。这人间,那么多的命如草芥,那么多的欲哭无泪,要有多大的心才能容纳?
荒原,荒原,走过荒原,就是和那辽阔的悲苦,辽阔的温情同在。不能拯救,至少看见了并报以善意也好啊。2022-9-26
4.我有一张琴,好久不弹。一日闲来有兴,手指起落处,只觉琴弦铿涩,仄仄难行,咫尺之间,却仿佛隔着无数的荒郊野壑,崎岖不平,硌得手指生疼。心下觉得真是要换一张好琴了。后见桌上松油,想到好久不上油了,于是小心翼翼逐层而润,又将自己手上涂上护肤霜。再弹,手于琴间仿佛游于绸上,但见凌凌如波,水润珠滑,如知交,一见如故,相行相契。
蓦然感慨,不知琴者,伤琴伤己,却只懂怪责。而琴人合一,不只是由外在的结构、木质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物与人都得到最好的润泽。如木、弦、手的合作,唯有得到生活里的柔软丝滑的包裹,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琴音。艺术或者美,说到底,是生活的粗粝无法成就的,得有高出生活必须品之外的东西才能实现。想到“穷山恶水”之说,想到“贫贱夫妻百事哀”之成理……
5.听《梁祝》,越来越喜欢,那种喜悦中的悲哀,悲哀中的喜悦。如丝般游走的两情相悦,或明媚或柔软或惊喜或哀伤,当穿梭于那冰冷的铁打的人间,只能化为铮铮瓦碎,铿铿斧僭。然而,丝和铁的较量却无法遏止,无法顺从。人间的高贵,正在于此。很多人愿意为了心间的那点柔软,那点云霞,甘愿放弃一切,甘愿头断血流……即便人间容不下,那就不做人!
化蝶,多么美好的寓言。肉身变轻了,无需人世的需索了;尘世变低了,不再左右你我了,终于可以随心可飞,随心同行……
我的喜欢,是听到了那缕柔软心丝的美丽和不甘屈从的高贵!如此情逝,不枉一场相遇。
6.隔了二十多年,总忘不了当年历史老师在高三前夕一腔义愤的话:“看看你们现在学的,什么水平?别忘了,是你们要考大学,不是我要考……”说完,伴随着下课铃声,傲慢地,不屑地,带着一脸冷笑,扬长而去。下课之后,我等学生并无多大改观,好像老师的真理还躺在老师那里,和我们并无关系,要说有,只有被老师鄙视的失落之感。
多年以后,却总记得这一幕,却又不知道因何而记得。是的,老师说的是对的,这是恨铁不成钢的真理名言啊。做老师多年,忽然有一天懂了,让人记住的是老师刻薄的说话方式,是老师和学生撇清干系的森冷。人们总说,说话的方式要大于说话的内容,怎么去说,要比说什么更重要。原来再好的真理被以冷漠鄙薄的方式道出,便以失去了吸纳真理的内力。而求学的学子,更需要的是彼此相携一路互助的温情与激励。那需要一颗更包容更慈悲的师者之心。就像家里的孩子,与其指责他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不如陪伴着他,和他一起吃苦一起战斗。帮助和陪伴的力量,永远大过指责和隔裂。
20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