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临清流
临清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57
  • 关注人气: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一隅之书(九)

(2022-07-08 18:08:00)
标签:

时评

情感

娱乐

分类: 随想录

2022一隅之书(九)

1.静下来,会恍然发现,是们一直在自铸深渊。不快乐的日子,其实不过是被他人的目光捆绑,被无形的名利之心捆绑,被自我的幻想捆绑……若置身荒原,若身在桃源世界,还会有那么多东西挤压我们的心吗?

卢梭的瓦尔登湖的目的,或许是去感受生活真正的样子吧?因为大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已经被额外的东西占领,而忽视了原本应有的样子;我们的感受力不在生活本身,而在追逐和比较里攀延跌宕,不由自主……比如高考过或准高考的家长,如能接受一切结果,不去攀比计较,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想来悲哀的是,我们的一生大多数时刻都被这些无谓的东西捆绑而活,却又不自知!

能持久而清醒地活着,是一件多么艰难而美好的事。

 

2.读朱光潜《无言的美》,对他人生中两次想死的事件格外深刻。其实是他在感受到人生的丰富美好之时,希望生命在这一刻能戛然而止,而不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他说这是一种“我执”,怕日后得不到这样的美好时刻。

读到这里,最大的感觉是,作家们其实就是个悲观的群体。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事的清醒,感受到的只是越来越深的无常感。每况愈下,其实是命运最后的底牌。

我们坐在这里能想到无数个不幸降临,比如地震,谋杀,失火,争吵……却很难想出一个可能有的幸运降临。对命运,我们终究是饱含了越来越厚的敬畏之心,这敬畏让我们卑怯地不敢怀想未来的美好,只能被动的等待着命运可能在某个不经意间,带给我们的重创。

悲观主义的心和乐观主义的虚无,哪种更好?或许一样结局荒芜,但后者至少带给自己一路虚幻的美好遐想。只是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了。

 

3.近的是人间,远的是人生。

孔子说“近则不恭”,隔壁无将军,可是又哪里只是人事如此?看一段风景,太熟悉的地方总会被其延伸开来的路标意义所掩盖,而忘记了风景本身的蕴藏的美好;回忆一段往事,总会过滤掉过境迁的危机,而只看到当时未及欣赏过来的美好。生活的“滤镜”其实无处不在。

隔得太近时,我们看到的是人间;唯有隔着更远的距离,才能看到整段人生。就像纠结于当下选择的心,若放远在整个人生里来看,或许不过是一种感受,一种体味罢了,何足挂心?执着于孩子成绩的心,若想到孩子的青春少年不过这几年,还有什么不能去珍惜的呢?

 2022一隅之书(九)


4.最近余秀华和小甜狗吵架家暴的视频火热,让人唏嘘。很多人说女诗人不通透,其实未必如此。在我看来,人生的体验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婴儿式的亲自试舔,唯有自己触摸尝受才算数才甘心,也才算不枉此生。中年的女诗人还保有婴儿式的入世初心,亲身试探,也是一种勇气。一来她从没有尝受过爱情的滋味,或真或假,为什么不去体会一下?二来,谁也不甘心轻易认输,总抱着自己所遇万一是个意外呢?三来,她向来热烈坦荡,无畏无惧,没有我等虚荣求全之心,就像她能不停出境露脸就是实证,这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我们追求含蓄的美,圆满的美,像一轮月色,希望别人永葆欣赏之心,不容什么东西去破坏。

世间道路千万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何况每个人的境遇个性完全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热烈和担当,也值得钦佩。

有人觉得除了她的诗歌,其他种种都是在“出丑”,不论是演讲,还是秀恩爱,还是吵架,都像是一场场闹剧。可是这也未必不是一场酣畅淋漓地活,爱恨分明,不遮掩,不逃避,是非黑白,尽相了了,也好!

若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网络是成全也是杀戮。一切的美会放大,丑更会如此。因此自己的生活空间,会成为透明,不是什么人都能接受的。

 

5.当然大多数人包括我,一定不会如她这样做。对世界我们只会很小心地知足着,上苍给了足够的名利,还会再给美好的爱,可能吗?如果那样,上苍对一个人是太奢侈大方了,我是不信的。或者说,我自觉无福消受,不配拥有这么多。

对生活,向来不曾放下戒备之心,连期许也是多余的。生命至此,若幸福,是上苍厚待;若不幸福,只是福报不够。

或者说,我对人世的人性,人伦,境遇抱有太多的戒备,无论何世何地,他们如人世的漩涡,永是主角,谁也不能破局。我们追求的美好,能穿越那些漩涡,抵达中心吗?我从不轻信。若说千年万载,人能经久不息地投入其中,那是因为人的幻想也向来生生不息吧?

对于爱情,其实只是一种精神事件,不必非要拉到现实生活里来实现,甚至说一个人也能自我完成。爱的感觉,其实只是一种迷恋思念萦绕,并伴有灵魂浸润升腾的感受。保有这种感觉,非要贪心到现实里去抓实呢?贪心至此,也只会压缩了爱的时效性和空间感,很快地消失是迟早的事。因为现实就是人性和境遇的总和,多少爱能跨越这些?即便跨越又能保持最初的鲜妍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不是爱情的背景,而是爱情的情境,唯有在这样的怅望和追随里,才能永保一种迷离荡漾,无处不在又无可捕捉的若即若离之美。

爱,给一个人的只能是感觉,非要是实物,只能坠落;并且唯有感觉才能长久,而实物只会让人厌倦。或许人类只能拥有这么多吧,又或许能拥有这么多已经难能可贵了。

婚姻之所以难以维系,不正是让人性的种种全盘参与的结果吗?太多的琐碎和犄角围剿了一份爱,所剩几何?最后只是一份社会的契约,家庭的合约。

 

6.读聂鲁达的诗。“爱那么短,而遗忘是那么长”,很喜欢。遗忘之长,前提是一定入了心的,如青春如初恋,那点燃烧过的星火,总会在不同的情境里幻化迁延。最重要的是,它脱离了当时断裂的情境,而任由想象或心意结合当下情境再造,有时会想象为蜡烛,有时会想象成星光,有时会想象成萤火虫,只要有丁点生发的星子,就会随时漫燃而起……某种程度来说,这自然已是失真的爱了;美好在于,这虚幻的想象可充盈苍白的岁月,来去生灭皆可随意!

2022-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海有蛟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