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2023-03-28 14:14:15)当一个人治愈希望渺茫时,作为他(她)身边的亲人之一,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这个话题一直不敢触及,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做,都会感觉做得不够,都有让我们后悔的地方。而这后悔,都是来自我们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们对病人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了解的太少,或者即便了解很多,迫于一些其他的局限,也可能只是无能为力。
前两年看过一本书,哈佛大学医学博士阿图·葛文德著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书的开篇引用了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
伊里奇是一个地方法官,因从楼梯上掉下来,摔伤了一侧的身体,之后身体就越来越虚弱。托尔斯泰写道,“他的苦闷和对死亡的恐惧与日俱增。但是,死亡并不是他的医生、朋友或家人能够给予他支持的一个主题。而这正是造成他最深刻的痛苦的原因。”“他希望得到同情,可是没有一个人给予他这样的同情。在经过漫长的挣扎之后,某些时刻,他最渴望的是(虽然他羞于承认)有人能够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地同情他,他渴望得到宠爱和安慰。”
我们时常会把病人寄希望于医生,而会忽略一些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奥利弗·萨克斯评价说,“我们把老、弱、死都医学化了,认为它们只是又一个需要克服的临床问题。然而,在人近黄昏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
不仅仅是病人,书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内心所关注的事物的变化,——不对,不仅仅是年纪,卡斯滕森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至关紧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快和最亲近的人身上。在患病的研究对象中,年龄差异消失了,一个患艾滋病的年轻人的喜好和一个老年人的喜好是一致的。
1992年年轻的托马斯做了一个实验,在养老院里养了两条狗,四只猫,100只鸟,一群兔子和一群下蛋鸡。实验的结果是,“我们认为不能说话的人开始说话了,之前完全孤僻、不走动的人开始造访护士站,说,我带狗出去散步。所有的鸟都被居民收养了,他们给每只鸟起了名字,人们眼里有了光亮。”
之后的死亡率开始下降,托马斯说,我相信死亡率的差异可以追踪到人对于活着的理由的根本需求….当你看见人们活起来,你看到他们重新和世界沟通,又开始去爱、去关心和欢笑,你的内心会为之震撼。
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想要保持按照与自己个性和忠诚一致的方式,塑造自己生活的自由。
书中通过很多案例,讨论了关于病人在最后的生命期限中应该如何度过,作为病人的亲人,应该如何做出最恰当的决定,是过度的治疗,还是去努力提高病人们最后的生命质量,让他们没有痛苦的离去。
在这样的时刻里,除了健康本身,情感成为非常重要的部分。患病时的人们对于同情、关心的需要远远多于其他时候。这便又回到开篇的探讨,托尔斯泰笔下的伊里奇,他需要得到宠爱和安慰。
在病人可能并不长的生命期限里,需要我们思考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对待他们。以怎样的方式、态度与他们做着最好的告别。在他们最后的期限中,对一些人来说,生命有尊严,有质量,有温暖,可能是他们最需要的,当然也有另外的案例——可能占极少的比例,他们更关注的是对自我生命的延长,他们渴望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段,即便是渺茫的希望,他们也愿意一试而获得康复。
虽然这样的讨论和思考来自国外,国内外文化环境不同,人对自己命运的承受力也不太一样,但人性是一样的,大多数人对情感的需求是一样的。
在我们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岁月所形成的的文化体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中,对一些重病患者,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可能都是选择隐瞒,或许这样患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乐观而出现战胜疾病的可能性,只是这样他们便无法对自己最后的岁月进行选择。很难说这种做法是对是错,因为如果换做另外的做法,可能又会出现另外一些发生,比如那些突然而来的恐惧,和深深的绝望。
说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死亡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词。我们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如何坦然面对痛苦和面对死亡的教育。人生大事,生死之事,死亡是人人都会经历的命题,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对死亡有着坦然的面对和谈论。
生命是一条悲伤的河流,但在流动的过程中,也唱着欢乐的歌。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不能够选择何时来,但是否能够慢慢形成一种文化,能够在身体痛苦不堪的时候自由选择何时离去,怎样离去……在可能的选择中,与身边的亲人们也能够形成一种更好的相处关系,尊重,宽慰,宠爱,然后以另外的方式,轮回……
无论是怎样的选择,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同情、安慰是一种共同的需要。人在脆弱时内心时常会回到孩童,渴望回到那些被母亲抱在怀里呵护的时刻,这时候,来自亲人们的关怀就非常重要。确保一个人最后的生命质量让他没有痛苦的离去比执着的治疗更符合他内心的需求。
也希望这种关爱不仅仅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而要在平时的点滴相处中,珍惜眼前,珍惜当下,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