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冷的冬季

(2022-12-15 08:04:26)

寒冷的冬季

小雪之后,天气开始变冷,路上的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或者羽绒服。对于降温,我比几年前要从容很多,因为可以开地暖了。

 

在南方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很难适应这里的冬天。总想着如果人类也可以冬眠,那我就可以找个地方一直睡着,不吃不喝也不动。因为太冷了,冷到骨头里。

 

朋友很不解,你那里的温度还不到零下,怎么会冷呢,怎么能和咱们这大北方零下二十度比呢。

别忘了,我也是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里长大的,大学更是去了更冷的哈尔滨,但似乎并没有冷的感受。最深的记忆,就是风很大,吹得人走路都感觉艰难。但“冷”,从来没有在我的意识里那么强烈过。

 

而在江南,在冬天里,特别是湿漉漉的雨天,便总让人感觉生无可恋。这种寒冷带着湿气,丝丝入骨。更主要的,是房间里的温度和外面也差不了多少,虽然有空调或者油汀,但仍觉得不够暖和。

这就让人很没有希望,反正,走到哪,都是走在冬天里。不像在北方,外面冰天雪地,一旦进入房间,外套一脱,就立马回到了一种温暖舒适的状态。

 

这几年有了地暖,终于不用穿着厚厚的衣服做家务了,就感觉特别满足。想想从原始人类开始群居,形成部落,建立屋舍,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可解决了饱暖就让人如此满足,想想似乎也并没有进步多少。

是谁最先想到在江南装地暖的呢?这个人应该是如我一样怕冷的北方人。

 

在以前漫长的时日里,可能是条件不允许,或者是南方人完全想不到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取暖,也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怕冷。

我问先生,你们以前真的不觉得冷吗。

也冷。可能人们觉得冷的时间也就两个月,忍忍就过去了,考虑复杂的取暖设施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寒冷的冬季

杭州冬天的最低温度一般是1度左右,偶尔也会达到零下四五度,再往远了推,就有些难以想象了。

那日看卜正民的《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里面写到明朝的灭亡有着很多天灾的因素。旱灾蝗灾鼠疫肆虐,导致各种动乱起义频发,而这些,最根本的原因是气温的下降。

那是一段异常寒冷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小冰河时期”。用“一段”时期来描述并不恰当,因为这种寒冷持续了太久,从明至清,前后大约有两三百年。

冷到什么程度呢?连海水都结了冰,很多树木、禽畜和人都冻死了,“…次年春,大雪,竹木多冻死,海水结冰。明年冬,长江三角洲普降大雪,积雪深达一米。太湖沿岸港口结冰,船只全部停航。大批禽畜冻死…”。

当时户部向朝廷奏报说,长江下游冻死百姓无数,仅仅常熟一个县就冻死了1800多人。

不仅仅是北部和中部,连广州和海南地区也下起了鹅毛大雪,“广州、番禺、南海、东莞、佛网大雪三日,积盈尺余”。《广东通志》载:明万历三十四年,琼山“冬大寒,六畜皆死”。

 

极冷天气引起了大旱的频发,放眼望去,草木皆空,很多人都饿死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河南地方志记载: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陕西地方志记载: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大旱引来蝗灾泛滥,崇祯年间,“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旱灾蝗灾又继而引发瘟疫,“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百姓开始大量迁徙,或者发起一次次起义,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不管是谁做皇帝,都将是无能为力的。

不知道这样的“小冰河期”以后是否再会发生。毕竟,它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四次,不是人类能够控制得了的。

说到底,人的力量太渺小了,人怎么可能战胜大自然呢。其实人类本身本不应生发与自然的对立之心。人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我们和花草树木一样受着自然的滋养,当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寒冷的冬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温暖的冬季
后一篇:生命中的温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