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来了
(2022-12-02 12:20:01)外公今年九十四岁了。
外公不是我的外公,是先生的外公。但我怀疑他是否真的是九十四,因为前两年问起他的年龄时,就说已经是九十四岁了。所以,当婆婆再次说他九十四岁时,我就笑了,怎么还是九十四,九十四已经三年了。
先生时常给我讲他小时候外公对他如何的好。每次我们回老家,去看望外公,外公都一直看着我,满眼的慈祥。那时我们也会经常和他一起到田里走走。他们爷俩说着我听不懂的土话,我在旁边看田里的庄稼。
这两年外公的身体不如以前,逐渐不能自己做饭了,也因为行动不便把小床从二楼搬到了一楼。
婆婆离外公家不是很远,就经常去照顾他。但她照顾外公除了做饭也没有别的事情。两个人每天就那样坐在门口,外公在那里晒太阳,婆婆做手工。
我们上次回去的时候,婆婆的腰已经有些直不起来了。她做手工过于投入,加上本来就腰疼,所以对腰部伤害很大。我们让她少干点她也不听。说在老家,不干活人家会笑话你的。并告诉我说,上次穿鞋带,做到了晚上十一点,一天赚了七十八块钱。
走在老家的街头,那些上了年纪的女人们大多是弯着腰走路,严重一些的,说成为直角也并不夸张。人们都很勤劳,做手工的机会很多,但也同时严重伤害了身体。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和大姑姐商量,让她来杭州呆一段时间。我给婆婆打电话,说我最近加班很多,胃病也犯了,让她过来照顾我们一段时间。她欣然答应,说要和舅舅们说一下。婆婆一直对我极好,以前周末我不想起床,她都会把饭端到我的床头像伺候我坐月子一样。
晚上我和轩轩说起这件事,说奶奶之所以同意来,是为了照顾我们,做什么事儿她都想有点价值感,你可别说漏嘴了。他咧嘴笑了。
婆婆到了杭州,带了几件衣服,带了三本经书。她拿出经书给我看,我指着其中一本问,都会读了吗?会了,我读得很顺的。
婆婆上了一年半的学,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学了三册。之前那本书她有很多不认识的字,总是经常问我们,现在应该有小学五年级的水平了。
我说,我现在也对经书有点感兴趣了。她很高兴,那你也读一读。
之前问她知道经书的意思吗,她说,反正就是读…
这样也蛮好,在读的过程中静心养性,也不一定非得知道那个字的确切含义,心有所寄,而慢慢变得更加从容豁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与经文要义是一致的…
想起赫尔曼·黑塞写的《悉达多》,悉达多遇到了佛佗,但是他拒绝留下来跟随佛佗学习法义,他认为这里有个矛盾之处,佛佗之所以成为佛佗,靠的并不是那些法义,而是自身的那些经历,在经历中的感受和体验,于是他上路了…
先生一直出差。我每天晚上带阿布出去散步时,如果不是特别晚,婆婆都会跟着我一起去。
我们一起走在路上,会比平日慢些。老人家到底是七十岁的人了,不再如以前那样走路如风,不过依然稳健。
她的身体特别好,除了腰疼其他没什么毛病。有次和我说,我感冒都不用吃药,喝两杯热水就好了。
记得十多年前她来杭州帮我照顾轩轩时,有次做饭发现没米了,我去楼下小店买米。那时我家住在二楼,我拎着米一阶一阶吃力地上楼,走两步歇一歇。她探头看见了,走过去一手拎起就走了。我大声地笑。
在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聊着。
我和她的共同话题,无非是引她讲讲过去的那些事,那时的生活都很不容易。或者我给她讲讲这些年轩轩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
也会和她聊聊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亲人们的家事可以关心,但不可用力过度地去干涉。她总是非常信我,同样一句话,从她儿子的嘴里说出来,就总是不如从我嘴里说出来让她信服。
这也难怪,越是亲近的人,彼此之间越是对对方的话不予理会,所谓距离产生美。据说当年耶稣回家乡布道,左邻右舍就特别不以为然,说,这不是老谁家的小谁吗,我从小看着他长大,他能说出个啥呀…..
她有时会给我讲她知道的故事,比如兄弟俩与一头牛和一只狗的故事。故事很长,她一半土话一半普通话,我其实听不太明白,但看她兴致勃勃,就耐心听下去。
她看我听得认真,就觉得是自己讲得好,意犹未尽地又给我讲了另一个故事,说有个马一…
我即使听不懂也不能完全忽悠她,至少要知道主人公是谁,于是打断她,马一是什么?
“马一就是马一啊,马一你不知道?”“不知道。”
“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呢,连马一都不知道。”
我大声笑了:“这和读书有啥关系,是听不懂你的话……那马一到底是什么呢?”
她低下身去,指指地面:“就是这地上的马一啊。”
原来是蚂蚁啊!
先生回来后我告诉他这个事情,他咧了咧嘴,说蚂蚁还有另一个名字,说出来你肯定更听不懂,然后叽里咕噜地发音:“肚头火母”。
在路上,婆婆也会和我说起我的爸妈。每每说起,都引起我的一阵想念。
想到爸妈当年来杭州时,我们一起去茶园,一起走在春天的林荫道上,一起看五颜六色的花儿;
和爸爸一起如小孩儿一样压跷跷板,妈妈经常烙饼给我吃;
想到因为加班我陪他们的时间太少,就会在中午休息时间,开车半小时赶回去,和他们一起吃个饭,一起呆一小会儿;
想到我每次开车进小区时,妈妈就站在二楼窗口透过那棵桂花树的缝隙看着我,说我开得挺好的;
想到开车在龙井路上时爸爸说,杭州处处是景,想睡一会儿又舍不得;
想到因为妈妈晕车,爸爸便一个人坐公交车出去转,回来和我说,你们这公交车没有人给我要票,我哈哈大笑,爸,这都是无人售票车啊……
想到爸妈回去以后,我们再出去,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很遗憾地说,这个他们还没有吃过,这里他们还没有来过……
婆婆的话打断我的思绪。想象着,此时此刻,如果一起走在路上的,是我自己的爸妈,那我又该是多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