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夏,那些敏感的事物
(2022-08-04 16:12:32)打出晚夏二字,是因看了赫尔曼黑塞的诗。以前觉得晚和秋两个字都有一些下沉的意味,放在一起,就特别美丽,现在发现,晚与夏并置,似乎彼此对立,却也相合适宜。现在已是大暑,从节气来说,可不就是晚夏吗。
今年的梅雨季节来得没有声息,而高温天气又迟迟不去。偶尔大雨,或人工降雨,雨过天晴后有彩霞漫天。我们几次坐在河边的台阶上,看天边彩霞一点点地变幻色彩,淡紫色,橙色,黄色,红色….夏天没有太多别的什么可看,除了满眼的绿,就是这天上的云了。
当然,还可以聆听树上知了声声地叫。总是感觉它们一开口,整棵树都跟着震颤起来,那哗哗的声音,似乎是树叶在配合着知了一起颤动,合奏着一曲交响乐,简单,时断时续,而又粗粗粝粝。
说到这树的震颤,我便想起了紫薇树。
上周末和上海的老三一家去了嘉兴的大姐家。大姐家的小区里有特别多的石榴树和紫薇树。我和她们说,紫薇树又叫痒痒树,你轻轻摸一下其中一个枝丫,其它的花枝也会跟着一起颤动。
看她们不是很相信的样子,我便走到树前演示给她们看。伸手,轻轻触摸一个花枝,说,看到了吗,其它的花枝在动。因为并不明显,她们依然是疑惑的样子。
轩爸说,确实在动,不仅这棵树在动,旁边这棵树也在动。这明显就是对我的取笑。我不甘心,或许,是这棵树不够敏感,我们便走到下一棵树前,继续如此操作。
此时小可给予了默契的配合,说,确实在动。但那语气似乎也并非特别坚定,只是为了给这次的演示下一个结论。
不应该啊,以前碰到的紫薇,都没有这样的定力,今天的它们有点不同寻常。那年去张家界,那棵高大的紫薇是去那里旅游的人的必到之处,因为它太敏感了,挠一下一枝的胳肢窝,整棵树都哗哗地笑个不停。
看来树与人一样,有些敏感,有些钝感。
敏感在不同的场合含义不同,有时是褒义,有时是略带贬义。文学家,艺术家,对很多事物的敏感性都异于常人,所以他们能够捕捉那些不同之处,并通过自己敏感的内心把它表达出来。一个母亲能够对婴儿的喜怒哀乐很快地感知,而父亲就似乎迟钝一些。这些敏感,都是好的一面。
但我们也会这样说一个人,你太敏感了。这句话中的“敏感”是一种责备。这里的“敏感”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是曲解,是夸大,是因为一种自卑的心理而对外界的人事物经过了快速的加工,而把它们推到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程度。
中国的汉语意义繁多,怎样去理解一个词汇,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自己以一种怎样的感受去面对这个世界,如何对因为“敏感”所获取的一切信息给予正确的对待。
以下说的敏感都是基于第二种含义。
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太过敏感,就会存在得非常辛苦。需要通过自己其他方面的力量给予平衡,而那种平衡的力量,是需要通过自己更多的努力去获得。其实敏感很多时候是因为内心的一种自卑,而人的容易自卑很多时候是一种天生的性格,与他自身的特性和客观条件似乎没有太大关系,而更多是与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有关。
和朋友聊天,说到孩子们的“钝感力”。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他们百般呵护,以至于他们对于一些和自己的内心不相符合的言语或者是事件有着本能的排斥,要么是以过激的状态表现出来,或者是以沉默的状态压在自己的内心,而让它们对自己形成一种伤害,并由此变得偏激或者更加自卑。
要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给予这样的锻炼和教育。
在大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极少,但一年也会有那么一两次。大多时候都是通过坐下交谈讲道理对一些事情进行化解。
但有时我想,这样就真的好吗。
毕竟,以后不是所有你遇到的人都会和你通过讲道理解决问题。特别是工作以后,你要从学会承受委屈开始,没有什么原则是围着你个人的标准去设定的。所以有时我也会有意和他发生点冲突,明明可以这样做的,我就会让他难受一下,故意不这样做,故意训他一下,冤枉他一下,想以此提供一些和他“对抗”的空气,以增加他的钝感力。但是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很难说,毕竟,成长是单向的,我们做父母的也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同一个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都会有不同,所以任你花了怎样的心思,是否能够起到作用也是因人而异。
我时常和朋友说,做父母的无需过多自责,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凡事尽力了就好,结果怎样,顺其自然吧。我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在此基础上,自然也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以后能够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钝感力,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在放过孩子的同时,首先是要放过自己。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皮实一些,遇到问题,不要那么过于放在心里。别人一说,你一听,就过去了。只有这样,才会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能够有着更多的快乐。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过于在意别人怎么说,人生学会两件事: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