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海性学随笔
潘海性学随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520
  • 关注人气:4,2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时代的新型两性关系

(2018-03-12 08:45:27)
标签:

情感

两性

分类: 性社会篇

 新时代的新型两性关系

不爱、不婚、不孕、不育、不交易!

这样上床的男女会是什么关系?

新时代的新型两性关系

/潘海

 

人类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两性关系。

有学者称,21世纪,中国进入了性化时代。那么,性化时代的国人,是怎样颠覆了非性化的传统,又怎样在新时代构建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两性关系呢?

1

性化时代的

主要标志

性化时代Sexualized era)的概念,是潘绥铭、黄盈盈两位教授共同主持,由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历经10年,通过三次社会大调查,而在《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报告中提出来的。

根据他们的研究,性化时代至少具有以下这些“划时代”的历史性标志

——性关系的传统格局迅速变化:以前“唯婚可性”,如今“人皆可性”;

——性观念的价值体系深刻转型:以前被视为淫荡放浪的种种“贪欢快活”行为,如今随着“性的快乐主义”旗帜高扬,已成多数男女、尤其是新生代男女“为快乐而性”的共同信仰;

——多伴侣的累计发生率明显增长:在三次社会大调查所经历的2000-2010年这10年之间,男性多伴侣增长47.1%,女性多伴侣增长了21.5%

——女性的性革命已经开始:随着性自主意识的增强,女性已不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丈夫淫欲的对象和生孩子的工具”;

——性管制的公共权力全面弱化:单位制度的瓦解、陌生人社会的形成、私人空间的独立与扩大、私密与广泛的人际交往各自并存而且交叉互动,都使两性关系的传统特征发生了根本变化。

2

两性关系的

主要改变

其实,依我之见,性化时代的两性关系,最根本的改变并不在于伴侣数量的增多,而在于两性之间的“性组合”,无论是理由、方式,还是结果,都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格局。

在两性组合的理由上,爱情已不再是性交的必须前提,婚姻也不再是性交的最终归宿,生孩子甚至已经成为自由性交的可怕天敌,而金钱方面的交易也日益在性交中淡化。

性与爱、性与婚、性与生殖、性与钱财……日渐、甚至完全分离。

男女之间“杂乱自由的性交关系”(这有点儿像路易斯·亨·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描述的现象),由于在当代社会中摆脱了上述一切方面的传统前提,而日益成为个体之间纯粹追求心身快乐、群体之中相互满足“自我实现”之人格需要的便捷通道。

于是,由此而派生,两性组合的具体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改变:

——单身男女,撕掉了传统“找对象、谈恋爱”的温情面纱;

——已婚男女,超越了以往“固定情人、长期偷情”的“婚外情”模式;

——思想前卫的恩爱夫妻,跃出了“从一而终” 的“性权婚属”格局……

不同类型的男女,以相同或者相近的方式,在整个社会的大舞台上,演绎着直截了当的“网上约炮”、毫不遮掩的“当面求啪”、公开于朋友圈中的“相互换偶”等等更为随机、更为单纯、更为广泛、更具“娱乐性”、更像“快餐式”的“床笫大狂欢”。

性化时代的新型两性关系由此而初成。

3

新型两性关系的

主要特色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革命,首先都是思想的革命;而人类文明的所有进步,最后都要落实于制度与技术的进步。

国人性观念的剧烈改变,促成了新型两性关系的构建,而新型两性关系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国人性观念的进一步改变。

在这种螺旋式辩证发展的格局下,主导人类两性关系数千年之久的处女情结、私享情结、排他情结、永久占有情结等,全面弱化;以前鲜为人知、甚至令多数普通男女不知如何为之的“房中秘技”(譬如:舔阴、舐阳、食精、嗜便、轻虐……甚至完全的SM行为等)全面普及。

新型两性关系,与爱无关,与婚无关,与钱财交易无关,与生殖繁衍无关,更与私有财产血缘继承的传统家族利益日益远离。

新型两性关系,彻底颠覆了以婚姻为中心的传统两性关系。

走进这种新型两性关系的男女,“性权”独立,人身自由,以性器的平等互给为基础,以性力的共享互用为核心,以性乐的极致满足为目标,在个体之间形成了相互尊重、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更在群体之中打造出史无前例的两性命运共同体……

这些人皆可见、至少人人都有鲜明感受的变化,是否就是性化时代的中国,给国人之性带来的始料不及的伟大成果呢?

我想应该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