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抵御手足口病(一)

(2009-04-06 16:55:03)
标签:

保健

养生

手足口病

中医

防治

杂谈

分类: 小儿感冒

    博主注:这是为山东电视台台农科频道《活到九十九》栏目《抵御手足口病》讲座组织的材料,文章以中医的防治为主线,分三步进行防御,第一步:有效隔离,尽量不染毒,第二步:改善体质内环境,染毒不发病。第三步:发病速退热,防病情恶化。很好的贯彻了中医治未病的原则(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由于多人讲述,电视中的内容主线已不明确。特发原讲稿,更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如何防治手足口病讲稿

 

 

一、中医对手足口病的归类

常常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有一定的传染性,属于热病、瘟疫之类,其治法既效法伤寒,又效法温病,不要拘泥于伤寒、温病的学派之争。主要是辨人识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手足口病与感冒的鉴别

从现代医学看来:手足口病与一般感冒都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二者发病之初症状有似,但是手足口病的手足口部的症状具有特征性,手部、足部、口腔粘膜部位出现特征性的疱疹,非常典型,家长要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尤其在最近一个时期,发现这些典型性疱疹,要及时就诊,并做好各种防治传染工作。手足口病预后有时比感冒严重,可致患儿死亡,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

三、中医对手足口病典型症状的分析

(一)发热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细菌侵袭人体,是人体产生一种致热物质,这种致热物质作用于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出现发热。

                   中医认为:与感冒发热的机理是一致的。外寒内热是手足口病的发病机理。所谓内热,就是指肺、胃热邪壅盛,所谓外寒,就是感受了外界的风寒之邪。

       正常情况下,人体一直向外界散发热量,在外界温度低于体温的时候,主要靠辐射与水分的蒸发(春、秋、冬季),在外界温度高于体温的时侯,辐射起得作用很小,主要靠水分的蒸发。所以,夏天,人们往往汗流浃背,其目的就是散发热量,使体温保持正常。其实在平时,我们虽然没有感觉到出汗,实际上皮肤的毛窍也在蒸发着大量的水分。

皮肤的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两个功能

1调节体温
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体表血流量增多,皮肤散热增加,使体温不致过高。当气温较低时,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部分血流不经体表,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当气温高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2
分泌与排泄
皮肤的汗腺可分泌汗液,皮脂腺可分泌皮脂。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混合,形成乳化皮脂膜,滋润保护皮肤及毛发。皮肤通过出汗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

感受触冒了寒邪、风邪,竖毛肌收缩,汗毛孔闭塞,中医称为“毛窍闭塞”,水分无法蒸发,热量蓄积在体内,就形成了发热、无汗,通俗的讲法,叫干烧。由于体温高于外界,所以病人感觉害冷,中医讲“恶寒”,发热越厉害,恶寒越重。有的病人虽然穿得衣服很多,或者盖的被子很厚,却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这说明是很严重的发热。有的人发热伴出汗,说明毛窍没有被完全闭塞,热量还可由毛窍泻出,因此这种病人一般不会发高热。

(二)疱疹

中医发展到清朝,逐渐形成了温病学派。其中,叶(叶天士)薛(薛立斋)吴(吴鞠通)王(王孟英)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温病诊断方法中专门增加辨斑疹白培、察舌验齿等内容。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发热症状就与斑疹相伴出现了,也许手足口病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出现,只不过不称为手足口病就是了。我们再看一下手足口病的斑疹图片。图片一斑疹散在,色不甚红,图2斑疹较少,但颜色深红,比图1患者的热势较重,图3颜色已变成紫色,一般来说,热势更重。

图三为牙龈斑疹,图四表现为口腔的上颌、咽峡部为出现充血、斑疹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口疮一样,都是肺火、胃火过大,向上熏蒸咽喉、口腔所致。

皮肤四肢的斑疹的的产生是火毒内盛、欲从表散的结果,口腔斑疹、溃疡是火毒上攻熏蒸所致。所以热毒内盛是产生斑疹的第一重要原因。

去年,手足口病流行时,报纸上给出了一些预防的验方,有的医生见到斑疹带有水泡,误认为是湿邪所致,为认识的偏差。如果开水烫在皮肤上,出了水泡,你能认为是湿邪所致吗?火热之邪所致,如果你非说是湿邪所致,那岂不是笑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苦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