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手足口病(一)
(2009-04-06 16:55:03)
标签:
保健养生手足口病中医防治杂谈 |
分类: 小儿感冒 |
中医如何防治手足口病讲稿
一、中医对手足口病的归类
常常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有一定的传染性,属于热病、瘟疫之类,其治法既效法伤寒,又效法温病,不要拘泥于伤寒、温病的学派之争。主要是辨人识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手足口病与感冒的鉴别
从现代医学看来:手足口病与一般感冒都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二者发病之初症状有似,但是手足口病的手足口部的症状具有特征性,手部、足部、口腔粘膜部位出现特征性的疱疹,非常典型,家长要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尤其在最近一个时期,发现这些典型性疱疹,要及时就诊,并做好各种防治传染工作。手足口病预后有时比感冒严重,可致患儿死亡,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
三、中医对手足口病典型症状的分析
(一)发热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细菌侵袭人体,是人体产生一种致热物质,这种致热物质作用于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出现发热。
皮肤的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两个功能
1调节体温
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体表血流量增多,皮肤散热增加,使体温不致过高。当气温较低时,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部分血流不经体表,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当气温高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2分泌与排泄
皮肤的汗腺可分泌汗液,皮脂腺可分泌皮脂。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混合,形成乳化皮脂膜,滋润保护皮肤及毛发。皮肤通过出汗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
感受触冒了寒邪、风邪,竖毛肌收缩,汗毛孔闭塞,中医称为“毛窍闭塞”,水分无法蒸发,热量蓄积在体内,就形成了发热、无汗,通俗的讲法,叫干烧。由于体温高于外界,所以病人感觉害冷,中医讲“恶寒”,发热越厉害,恶寒越重。有的病人虽然穿得衣服很多,或者盖的被子很厚,却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这说明是很严重的发热。有的人发热伴出汗,说明毛窍没有被完全闭塞,热量还可由毛窍泻出,因此这种病人一般不会发高热。
(二)疱疹
中医发展到清朝,逐渐形成了温病学派。其中,叶(叶天士)薛(薛立斋)吴(吴鞠通)王(王孟英)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温病诊断方法中专门增加辨斑疹白培、察舌验齿等内容。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发热症状就与斑疹相伴出现了,也许手足口病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出现,只不过不称为手足口病就是了。我们再看一下手足口病的斑疹图片。图片一斑疹散在,色不甚红,图2斑疹较少,但颜色深红,比图1患者的热势较重,图3颜色已变成紫色,一般来说,热势更重。
图三为牙龈斑疹,图四表现为口腔的上颌、咽峡部为出现充血、斑疹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口疮一样,都是肺火、胃火过大,向上熏蒸咽喉、口腔所致。
皮肤四肢的斑疹的的产生是火毒内盛、欲从表散的结果,口腔斑疹、溃疡是火毒上攻熏蒸所致。所以热毒内盛是产生斑疹的第一重要原因。
去年,手足口病流行时,报纸上给出了一些预防的验方,有的医生见到斑疹带有水泡,误认为是湿邪所致,为认识的偏差。如果开水烫在皮肤上,出了水泡,你能认为是湿邪所致吗?火热之邪所致,如果你非说是湿邪所致,那岂不是笑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