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16日,“文化创意产业繁荣下小剧场的融合发展”论坛在新落成的北京市朝阳1919小剧场召开。此次论坛作为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分会场之一,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高等院校、戏剧界、企业界的嘉宾出席。与会嘉宾围绕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中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和小剧场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
小剧场构筑城市活力
目前,北京市的小剧场数量众多,演出活跃,已经成为演出市场中很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但是小剧场的演出团体尚面临运营模式、管理模式上的不成熟,尤其是投融资市场不完善。这些阻碍了小剧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角度,解析了政府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任务。他表示,小剧场的发展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已经说明小剧场可以成为一个大的产业。它既是北京作为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禀赋所带来的自然结果,同时也是形成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分析了当下小剧场发展的3个主要问题:剧本的生产能力尚欠缺;小剧场如何走品牌化道路;如何建构符合小剧场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
小剧场的成功可以复制
对于小剧场未来的发展,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充满信心。他横向比较了韩国、美国、俄罗斯,以及西欧的演出市场,指出,中国的演出市场拥有非常巨大的潜力。但是应该看到,在演出场所、演出内容、演出效益、人均文化演出消费等方面,我国远远低于上述国家。制约我国演出市场发展的瓶颈很多。与此同时,小剧场灵活的运营模式,恰恰是整个演出市场的排头兵,小剧场的发展,将引领整个演出市场的发展。杨乾武在分析国内的演出市场时表示,目前国内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大多数城市的剧院团演出很少,市场萧条。针对这种情况,低成本、低风险的小剧场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可以进行复制,而且可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同步发展。
小剧场发展仍需扶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喻文益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谢伦灿作为专家代表,从各自研究方向对小剧场的发展建言献策。谢伦灿以整个娱乐演出产业为出发点,提出了文化演出场所集群化和连锁化发展的建议,并通过长沙、沈阳、赣州等地的实际经验,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他以会场所在的朝阳1919小剧场的落成和使用为例,认为小剧场的发展需要大力扶持,不仅要在研究政策的前提下争取扶持基金,还应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参与到小剧场的发展建设中来。此外他还认为,可以尝试将小剧场戏剧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取得资源的整合。
在论坛的嘉宾研讨环节中,来自戏剧界、银行界、建筑界和设计界的4位代表围绕着小剧场这一主题从各自的行业角度进行了阐述,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被称为小剧场的“拓荒者”,他结合多年经验,总结了小剧场发展的瓶颈,以及对政策、金融信贷支持的期待。来自场域建筑的设计师梁井宇以国际化的视角,对演出场所自身的创意规划设计和市场收益之间的辅成关系做了到位的点评。其中,他以悉尼某剧场为例,阐述了剧场在功能设计、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创造性改造,及剧场效益扩大的意义。
|
(载于中国文化报,2010年11月23日 http://epaper.ccdy.cn/html/2010-11/23/content_3605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