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至少还有诚意和正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子昱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导演胡玫在新年伊始就伸出了两只手:左手理想、右手现实;或曰,左手传统、右手现代;或曰,左手教化、右手娱情;或曰,左手思想、右手市场……两手掰腕角力,却谁也没赢过谁。两手向前一摊,便是电影《孔子》,以及随其而来的滚滚争议。
张艺谋该做的事情胡玫做了
不算70年前费穆导演的《孔夫子》,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孔子》为以孔子为题材的电影填补了空白。全片从情节上大致分为两个部分:治理鲁国与周游列国。在前半部分,影片通过“废人牲”“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等事件,记叙了孔子在鲁国推行礼教、抑制豪强、富国强兵的卓越政绩。随着孔子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影片后半部分着重叙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宣教布道的坎坷经历。其中孔子既经历了“子见南子”的尴尬会面,也遭受了陈蔡绝粮的窘困绝境,弟子子路、颜回的殁世对他打击很大,最终苍然白发回到鲁国。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影片避免了从生到死的全景式叙述,而选取了孔子从51岁任中都宰到临终前的人生片断集中描写。即便如此,全片叙事的跨度也有20多年,编剧和导演一面从结构上采取“倒插笔”的方式,将故事主体作为晚年孔子的回忆,一面摘取孔子人生中的华彩章节做片段组接。尽管并不一气呵成,但基本较好地完成了叙事。
电影《孔子》的源起值得被再次回顾。2007年8月,曾成功执导《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影视剧的导演胡玫在策划祭孔大典时第一次披露了要拍关于孔子电影的想法。之后,中影集团将投资过亿的《孔子》纳入2008年重点拍摄影片的计划之中。围绕着主角的人选、题材的选取、文化的阐述,《孔子》一时未拍先热,胡玫自然成了舆论的中心。《孔子》已不仅是单纯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因为其主角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电影从草创开始就被赋予了沉重的文化使命——一方面要展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也要通过电影艺术将文化价值传播出去。而时空上的巧合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近年来倍加瞩目,以“孔子学院”为媒介的文化交往空前繁盛。孔子这一概念从未有像现在这样与国家软实力、民族形象、国民情感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自然给电影《孔子》的拍摄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巨大的压力。
张艺谋、陈凯歌曾经被视为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的旗帜,也是最早通过电影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传递给西方世界的中国导演。张艺谋的《黄土地》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曾让中外观众读出了沉甸甸的文化意义,即便是2000年后两人先后转向商业大片的拍摄,也并未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取材和眷恋。然而包含文化含量的《孔子》由以拍摄电视剧闻名的胡玫执导,开始多少让人有些意外。观众不免会将对张艺谋等人业已丧失的文化追求的期许转嫁于胡玫之上,为影片附加了过重的心理期待。
因此,胡玫在片中不断做着权衡。一面要让影片尊重文化、诠释传统。在片中,大量《论语》、《礼记》的名句出现在人物的对白之中,增添了人文气质,而服饰、礼节、道具等细节的精细处理也较好地契合了孔子对礼乐文明的终生追求。另一方面,影片又必须具有看点,不流于平淡。因而几场战争场面的刻意铺排和“子见南子”的再现就成为一种必然。胡玫自己也坦然,她拍摄《孔子》的心态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孔子》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肯定。戏剧家魏明伦直言:“这是一部让张艺谋都感到汗颜的电影。现在中国的大导演都去拍商业大片去了,而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文化和艺术。”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教授周星认为,《孔子》“让教科书掩饰了一些、又凸显了高大的圣人降落在历史情境中,让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融化在战乱、情感纠葛、国家大义和个人理想交织中活动,是电影值得赞赏的所在。”孔子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评论该片:“第一没有‘戏说’,第二没有‘图解’。孔子的精神把握得很对,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失败的伟人’,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英雄。”此类正面评论多建立在对影片的文化价值和人物塑造的肯定之上。
《孔子》为何成为“冤大头”
然而,舆论对《孔子》的质疑和批评也从未间断。就在影片公映之前的宣传阶段,孔子第75代孙孔健就首开笔伐,提出该片预告片中“有明显不符合史实和有损于圣人孔子形象的情节”。对此,《孔子》编剧之一陈汗在博客上发表了《我们尊孔、但不媚孔》一文,引用《论语》《史记》的有关叙述做了回应。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录制《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教授鲍鹏山在观看了影片的试映后,挑出六处历史错误向影片发起诘难。导演胡玫在接受采访时因讥讽其为“砖家”而使此争论迅速升级。1月18日,电影《孔子》的另一名编剧何燕江撰文对鲍鹏山的言论逐条批驳,引发了两人在网上激烈的论战,争论内容涉及对历史的忠实、对对白的虚构及对人物的刻画,火药味十分强烈。
如果以上争议还限定在对影片本身的讨论之内,那么之后围绕电影《孔子》的许多非议实际上已经与影片无关。电影公映前夕,有媒体爆料有关部门为了给《孔子》开道而强令院线撤下2D版《阿凡达》,这一未经证实的消息使得舆论哗然,有甚者还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对此进行嘲讽,《孔子》自然也因此背上了“黑锅”。上映次日,《孔子》在某知名电影网站的评分一度被打出了3.2的低分,其中有61%的人选择了最低分1分。尽管片方已出面发言称其有“幕后操纵”的嫌疑,但如此低分的确令人寒心。无怪有网友称,《孔子》一上映,就在不明就里中成了“冤大头”。
诚然,如果是带着娱乐的态度去看《孔子》,影片并不会令很多人满意。冗长的对白、生涩的引语以及并不连贯的叙事线索都使影片有些乏味。而若从艺术角度细加考究,《孔子》的许多地方也难以称为理想。如周润发饰演的孔子道德具矣,却过于平面,失去了《论语》中孔子率性、智慧、自嘲的多面性格。又如孔子弟子颜回、子路等着笔太浅、形象不够丰满。对于艺术的自由讨论是一种应当提倡的积极风尚,然而近期针对电影《孔子》的议论却多是恶意调侃、冷嘲热讽,不仅折射了国人对于孔子形象现代化处理的复杂心态,也体现了国产影片并不宽容的舆论环境。
随着影片的继续上映,围绕电影《孔子》的议论还将持续。这的确是一部无法令所有人满意的电影,似乎跟它主人公的命运一样:生不逢时,一路艰辛。但在充斥着媚俗、浅薄和低级趣味的国产电影贺岁档中,《孔子》毕竟带来了许多诚意和正气。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7dce36d3e36b702e3af3cfe5.jpg
(载于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26日,见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