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的人才突围
(2009-10-22 10:42: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文化报 |
人才是艺术院团的生命力,人才建设是国家艺术院团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艺术院团作为我国艺术生产与演出的“国家队”,拥有无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也有着较强的人才吸引力。但随着社会机制的变化和人才选择的多元化趋势,这种优势也面临着挑战。记者最近在对几家国家艺术院团负责人的采访中发现,国家艺术院团在人才建设上面临着一些问题,各院团也在积极寻求人才建设的新方略。
青黄不接:拿什么吸引人才
在记者就院团的保留剧目的情况咨询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时,俞峰就将演员老化作为经典保留剧目面临的发展瓶颈提了出来。他介绍说,中央歌剧院现有资深演员近20人,多数年龄偏大,在歌剧表演上显出力不从心的状态。他说:“歌剧演员是非常辛苦的,演出压力非常大,一场歌剧下来就好像跳独舞,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演员的老化对歌剧的品质影响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歌剧院已经开始在人事上试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新的考评机制,淘汰了几个不合格的在编人员。但俞峰同时也表示,改革需要深化,但阻力也很大,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使剧院的人才更好地为歌剧创作和演出贡献力量,是剧院仍需努力的方向。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中国国家京剧院,也面临着人才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的现象。当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演出一线,中青年人才成为保持国家艺术院团艺术活力的重要支柱。那么国家艺术院团如何吸引人才,建立有活力的人才队伍呢?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表示,交响乐从业者在国际上属于高收入阶层,在国内则只是中等收入,这还是最近几年乐团通过走向市场、增加演出收入实现的。因此,吸引人才真正要靠“真金白银”,要靠良好的发展预期。乐团在向市场要效益的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的完善,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宋官林坦言,受经济收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艺术院校毕业生有多元化的选择,国家艺术院团不再像以前那样成为他们的首选。针对这样的变化,宋官林在剧院的人才引进上提出:一方面要保持国家京剧院的神圣感,用剧院长期以来培养的艺术的尊严和艺术风范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则要不断地通过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改善生存条件,让优秀的人才更好地为院团发展服务。
新人磨合:拿什么培养人才
针对人才匮乏的状况,国家艺术院团普遍将目光集中在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身上。但从校园的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很快满足艺术院团的人才需求?各院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目前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很难立即适应院团的一线演出,需要一个再培养的过程。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认为,尽管中芭有北京舞蹈学院等人才资源基地,但毕业生综合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在舞团的实践中继续锻炼。她告诉记者,一个芭蕾舞演员从完全学生味的表演变为符合院团标准的演出,这种磨合至少需要3年,而这对于院团来说又是一笔较大的投入。
中国国家京剧院新招募的表演人才主要来自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对于这些戏曲科班生,宋官林表示,一个剧院有自己的风格和艺术传统,有自己追寻的艺术境界。年轻的京剧演员进入了国家京剧院,就需要适应剧院的艺术风格。这种磨合有助于他们扬长避短,去糙取精,继承剧院的艺术传统,对他们也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为此,国家京剧院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中国戏曲学院创立了中国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宋官林称其为“功德无量的事情”。据他讲,国家京剧院的演员在剧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通过研究生班的学习进行再提高,从而实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目前许多经过研究生班培养的演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京剧的中坚力量。
人才外流:拿什么留住人才
人才外流是国家艺术院团面临的又一个危机。冯英对此表示了担忧。她说,芭蕾人才是稀缺人才,全国的职业芭蕾舞演员也就三四百人,由于待遇问题,演员流动性大,院团很难留住人。据悉,中央芭蕾舞团已经有一些演员出于待遇考虑,“跳槽”到了条件更好的香港芭蕾舞团或去美国发展。冯英遗憾地说:“我们这个行业投入比较大,演员要吃点好的,但物价又这么贵,导致现在的年轻人非常现实,目的就是要赚钱、买房买车。”冯英希望人才队伍建设上能够有更大的资金投入,以保持国家艺术院团的人才优势。
中国国家话剧院曾经是明星闪耀的话剧殿堂,拥有章子怡、唐国强、孙红雷等一批优秀的表演人才。但近些年来,国话的许多优秀人才加盟体制外团体或影视剧的创作,很少参与剧院的演出活动,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
国话演出策划中心主任刘铁钢表示,人才外流现象不是一个院团孤立的问题,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速度加快,各院团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选择,刘铁钢表示理解,他说:“人才外流首先是剧院自己没有做好工作,中国的影视剧市场比戏剧成熟得多,吸引力也更大,演员的选择是自由的。”他同时也表示,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使剧院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捉襟见肘,庞杂的刚性结构造成了院团非常复杂的人事负担。只有解决院团内部机制上的问题,才能够重新建立一支响当当的艺术人才队伍。据悉,国话目前将借助“国话之秋”大型演出季的举办,开展“青年导演PK计划”、国家话剧院演艺人才储备计划等人才战略,在社会上发现优秀的导演、演员、舞美及宣传推广人才,搭建平等竞争的平台,创造人才建设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载于中国文化报,2009年10月17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子彧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