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anxi.cctv.com/20090803/images/1249264457104_0019d18398280bdcefbe54.jpg
十集电视片《望长安》在央视二套连续五天播出完毕。在二套接连挪走《开心辞典》《非常6+1》并愈发向更专业的经济频道迈进之时,这部颇为“文艺”的系列片能以“《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的旗号在二套播出不觉令人狐疑。但话说回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纪录片《望长安》,一如去年播出的《河之南》,实质上是文化处理后的地域宣传片,其背后无不是经济利益的纵横捭阖。在宣传目的性的前导下,《望长安》不免主题先行,在对陕西人文、历史、文化进行梳理排查后,又通过美术化的技法使其丰润完厚,从而尽可能使《望长安》在实现美学价值的同时也能起到理想的社会功能。
算上两个月前在西安举行的全国诗歌节,以及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热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再加上《望长安》进军央视,陕西省今年对外文化宣传的力度之大十分罕见,这也体现了陕西在全国分割文化资源的竞争局势下的一种突围姿态。以打造“文化强省”为口号,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陕西省在近几年的竞争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陕西卫视的“人文天下”并没有在全国打响。至今仍独守一处“世遗”的尴尬也与“文化大省”的招牌不相称。近几年来,文化争夺愈演愈烈,先后出现了“《黄石的孩子》地名之争”、“西安洛阳丝路起点之争”、“陕西河南轩辕祭祖之争”、“陕西山西‘走西口’之争”等。
更为关键的是,陕西的文化符号缺乏更新、趋于老旧。兵马俑、黄土地反复出现,如果说在革命年代,兵马俑和黄土地还可以被认作是纯朴、阳刚、勤劳的象征,那么时过境迁,在如今中国文化转型期的大语境之下,兵马俑和黄土地的意象已经不可避免地与迂腐、陈旧、衰老等划上等号。这一点在近几年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从大唐芙蓉园的落成到曲江新区的文化示范,从唐城复兴计划的启动到大唐西市项目的上马,陕西对外宣传由秦转唐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秦帝国是以武力征服中国实现统一的典范,它所体现的固然有民族的强势与统一的观念,但也因暴政、残忍、专制而令后世诟病。如果说在革命年代或“文革”思维主导下尚能赢得领导人与大众的欢心的话,现如今则明显不合时宜。而唐帝国是倡导文武并治、与邻为善的典范,是一个被理想主义者所理想化的时代。在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在谈和谐、谈共融、谈伟大复兴的时候,种种追忆总是止步在盛唐的旖旎风光中。这种“盛世”的契合虽不免有粉饰之嫌,却十分讨巧。对盛唐的歌颂与美化自觉地流淌到了十集纪录片《望长安》的各个段落中:在谈到对外交流时,李世民“天可汗”的称号就是民族共荣的金字招牌;在谈到宗教繁荣时,景教和祆教在长安的传播则可大书一笔;谈到艺术的兴盛,唐玄宗本身就是“梨园始祖”;谈到文学,则有数不清的唐诗道不完的李杜。《望长安》对唐文化的发掘不能说深刻,但可以说全面,雍容华贵和四海升平的祥和气象化解了秦汉以来暴力征服的锐气,让陕西的形象转向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向中去。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叙事方式的转变。往常在谈及陕西的历史,主流口径大多用“周秦汉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来概括。但是,这样抽象化的朝代和数字并不能表现陕西的文化特色,反而在各大历史古都比拼建都数目的无聊争执中沦为庸俗。在《望长安》中,主创者不再以纵向的年代逻辑叙事,而是以文化专题为单元,集中在一集中描述陕西某一个方面的文化特质,而时间和空间都作为附属品,可以在叙述中来回穿梭,甚至改变顺序。事实证明这样的改变是有效果的,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专题的树立和多种观测维度的建立让陕西的文化形象更为立体和丰满。
《望长安》每一集与其对应的文化主题:
集数
内容
文化主题
第一集秦砖汉瓦
秦汉的征服与统一
统一观念、民族尊严
第二集盛世之光
汉唐的盛世 辉煌、包容、交往、理想国
第三集中国原点
陕西的人文地理 自然风情与文化内涵、民族渊源
第四集长治久安
历代的长安城
城市美、建筑恢弘、博大、富庶
第五集有容乃大
宗教的发展
智慧、交流、和谐、共生
第六集
雁塔题名 诗歌的繁盛 人文、诗意、浪漫、韵味
第七集
古调独弹 秦腔、皮影等
艺术、热情、创意
第八集
鼓舞风神
腰鼓、剪纸、信天游等
艺术、热情、创意
第九集
圣地延安
革命的圣地
革命、理想、主旋律
第十集
西望长安
总结
《望长安》虽然以“长安”为名,但视角却以长安为辐射点推广开来,涉及到了整个陕西。《望长安》在对陕西的描述中,首次顾及到了陕北、关中、陕南不同地域的文化划分,这点非常难能可贵。以往在外地人眼中,陕西的这三部分似乎没有什么分别,因此常闹出“一出西安城就是沙漠”的曲解印象。在《望长安》中,创作者不仅在地貌特征和自然风情中将陕北、关中、陕南作以区分,更是在每一文化专题中分述了三地在文化系统上的异同。特别是陕南的采茶调、汉剧等曾经被忽略的部分都被囊括了进来。但是这种区分明显只停留在起步阶段,像“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这样容易引起误读的俗语还是少用的好。
《望长安》的镜头视角虽然恢弘,但语言却很平实。正像其主创人员所讲的,这是一部给平民观赏的专题片,而不是为科研调查而做的纪录片。求广而不求深,虽有些功利色彩,但却恰如其分。只是在叙事中,创作者仍无法遮盖攀比色彩和大地域观念,每每都要利用与其他地域、其他民族、其它国家的比较来凸显自己的出类拔萃。甚至连唐朝败于阿拉伯的怛逻斯战役之耻,都被当做文化交流的正面例证来讲,体现了创作者急功近利的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子彧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