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写三国的成长
写三国的成长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68
  • 关注人气:6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突破,《团长》触动了中国电视剧的艺术格局

(2009-05-11 22:22:31)
标签:

我的团长我的团

电视剧

    尹鸿教授说,《我的团长我的团》征服了我的灵魂。实际上,尹教授的评价并非无本之木,也并非完全的主观评判。《团长》从拍摄到播出,从内涵到外延,像那根搅动猪肉白菜炖粉条的木棍子,搅动着中国电视剧的艺术格局,也带来影视产业、文化产业新的突变与思考。

    不可否认,剥掉了所有的外壳,《团长》依然是一部令人敬畏的电视剧。单是他的深刻和不羁就足以让我叹服。我看的电视剧不算少,但在看到20集以后才大为称赞的,《团长》恐怕是第一例。因为其他的片子要不就是一开始就让人叫好,要不就是看了三两集便索然离去,也不会坚持到20多集。也许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尹教授认为,《团长》是中国电视剧的一座高峰。至于为什么,他却坦言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写作一篇象样的对《团长》的评论。我略表拙见,谈谈对《团长》艺术价值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团长》在艺术上至少实现了三个突破:一个是题材的突破。完全以国军视角表现抗战题材,电影里面有过,电视剧却着实不多。然而主创的巧妙之处在于,从国军队伍中选择了与共军颇具相通性的草根兵渣子兵炮灰兵,这无疑消解了其国军属性的印记。而且在主题阐释上也着力突出了战争中所共通的传统话题,如生与死希望与失望安逸与思危冲动与理性等二元冲突,这样既避免了对国军固有形象的颠覆所可能造成的审查障碍,也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实际上在观赏中,观众常常不会意识到这些人物是常以反面形象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国军,而只将其看作是抗击日寇的中国军人。民族意识和家国意识淡化了对于派系属性的辨识,这对于今后表现正面战场抗战题材的影视剧都是很有启发的。

    二是叙事的突破。难以想象,在以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等商业数据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电视剧产业中,居然还有这样的电视剧可以在片中玩起叙事游戏。《团长》好像在说,这些艺术电影或现代派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电视剧中同样奏效。比如龙文章与虞啸卿在沙盘上模拟对战的那场戏,现实的沙盘战和想象中的沙场战来回对切,其激烈程度远胜于单纯对战场的展现。特别是阿译那句团长在那天已经被虞师砍了,简直达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穿越效果,令人拍案称奇。

三是人物的突破。龙文章和迷龙应该是最具有突破性的两个人物,他们或妖、或痞的性格锐角固然有些漫画化的处理手法,但又与战争状态中非常态的生存环境所契合,因此往往能够成为情节的亮点。人物的突破还表现在人物关系的突破,剧中从始至终贯穿了两条激烈对抗的人物关系:龙文章与孟凡了、龙文章与虞啸卿。龙与孟的对抗围绕的主题是生与死希望与绝望。孟凡了的人生哲学是好好活下去,而龙文章则是枕戈待旦,不求安逸。此所谓生与死。孟凡了与龙文章的初见,是缘于龙文章给予了他及他的弟兄生存和胜利的希望。但在一次次希望升腾中却总是归结于更痛苦的绝望。结尾的死守树堡在这一点上与开头实现了呼应,此所谓希望与绝望。另一条对抗关系——龙虞关系则围绕着安逸与思危冲动与理性展开。在前半段,虞啸卿勇于抗战却固步自封,龙文章却不安于现状并身体力行为战争做准备。以至抛出了“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的壮志豪言。而在后半段,虞啸卿壮怀激烈,急于邀战,龙文章又以理性的姿态与虞展开周旋。两人好似一阴一阳的太极图,相生而又相克,互相角力而又互相依存,让情节富有弹性和韧性。

在艺术之外,《团长》也创出了电视剧界的许多新的话题:一是拍摄中的两次意外事件,引发了对战争题材影视剧拍摄中工作人员保护问题的质疑和讨论;二是一百万一集的天价交易,对本来就波澜不止的电视剧市场定是一次不小的冲击;三是引发了四省台抢播事件,甚至闹到要广电总局出马调解,在业内也算是稀罕事;四是新浪转为《团长》打造了网友“观剧团”,看一集评一集。不知道这在网络媒体与电视剧的互动上是否尚属首创,但不可否认,能让挑剔的网友一集一集地评剧,非是深刻、精道、凝练、厚重的作品所不能实现的。

题外话,剧中扮演那个美丽的川妹子小醉的居然是广院表演专业毕业的,有谁知道她是哪一届的吗?难得看到广院表班的姑娘在热播剧中出现,而且表演的如此出彩,希望后学多多奋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子彧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