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赤壁(7)【完】

(2009-02-10 00:00:04)
标签:

三国

赤壁

历史

文化

分类: 追忆赤壁

“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赤壁战后的孙刘关系

 

电影《赤壁》的最后一幕更像是一个黑帮片的结尾,被打败的黑帮教父残喘面对着自己垮掉的基业,因为联盟而击败他的两个小头目也伤痕累累。两相对峙之间,就不免要你来我往一些争锋相对而又富有深意的对白。其中曹操就指着刘备对周瑜说:“朋友?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由于时间所限,影片很快便煞了尾。然而孙、刘两家复杂微妙的关系却在赤壁之战后的十几年内逐步印证着曹操这句关于朋友与敌人的论断。

因为共同的利益,原本并没有任何交情的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组建成了联盟,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联系到国共联盟的抗战胜利、美苏联盟的二战胜利等经典案例之后,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联盟的胜利从来不会带来联盟的继续巩固,相反会造成联盟双方迅速走向对抗。孙刘联盟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彻底破裂仅仅用了七年。在这七年间,刘备集团的变化最为迅猛。刘备以荆州为立身之地后,向西进军,吞并了巴蜀的刘璋政权,完成了周瑜死前要做的事情。而孙权集团没有太大的拓展,只是在合肥、濡须口一带寻求针对曹操的积极防御新的突破口,但也只是无功而返。建安二十年,孙权听说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便向刘备所要荆州。但刘备却说等取了凉州再还荆州。孙权终于忍无可忍,派吕蒙进攻刘备治下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毫不示弱,亲自从蜀中带了五万大军来和孙权争荆州,孙刘联盟由此彻底破裂。

孙刘联盟的破裂根源还是在荆州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具体来看,则早在孙、刘尚未结盟之时就埋下了将来对抗的种子。我在之前的章节提到过诸葛亮为刘备所谋划的“三分天下”战略和鲁肃为孙权所谋划的“两分天下”的战略,这两份远景规划后来成为了刘备、孙权两大集团的行动指南。但两相比较,诸葛亮和鲁肃不约而同地将“先取荆州”作为各自战略的出发点。诸葛亮劝刘备先取荆州,是因为刘备尚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荆州既是最近的、又是最容易夺取的,取了荆州才具备了取天下的基础。鲁肃劝孙权先取荆州,是因为荆州处于江东的上游,是水路进入江东的门户,遏住荆州才能保证江东基业的巩固。两人目的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将眼光放在了荆州之上。

其实,在赤壁之战刚打完时,孙刘两家在荆州归属权问题上已经有了分歧,周瑜乘胜追击,拿下了荆州钱粮重镇江陵,刘备也毫不客气,将治所迁到了荆州中部的公安,双方在领土上存在着冲突。此时刘备手上还有一张牌:刘表的大公子刘琦。刘备向朝廷表刘琦为荆州刺史,接替他死去的老爸,这样就使刘备占据荆州有理有据。在此情况下,为了维持孙刘联盟,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退了一步,暂且将荆州借给刘备栖身,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由来。刘备诚惶诚恐地来到京口拜谢孙权,还顺便和孙权的妹子结成了姻缘,孙刘联盟在此时达到了蜜月期的高潮,甚至连曹操听到这个消息都吓了一跳,失手把笔掉在地上。

然而这样的“蜜月期”只是将争议搁置了起来。荆州问题像一个潜伏的炸弹,随时有可能爆发。于是当刘备取了益州还托赖不还荆州的情况下,孙权只能被迫诉诸武力。好在建安二十年刘备与孙权对于荆州的争夺只是一场边境冲突,没有酿成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由于曹操突然消灭了张鲁,攻占了益州的北大门汉中,刘备不得不回防益州,草草和孙权签定了分治条约,以湘水为界,以东江夏、长沙、桂阳属孙权,以西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才算暂时化解了纠纷。这场争端虽然以握手言和告终,但实际上是刘备吃了亏。后来刘备属下长水校尉廖立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备取得益州之后没有抓紧时机去夺取汉中,反而去和孙权争南三郡,徒劳兵力还是把南三郡割给孙权,这都不说,还让曹操趁机取了汉中威胁益州,差点丢掉了一个州。足见战略之失策。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的战争有了结果,刘备首次独立在正面战场击败宿敌曹操,取得了汉中一带,并进位汉中王。曹操退于守势,刘备和孙权在荆州的矛盾又开始激化,终于从当年的冬天开始在荆州制造了一桩桩血案。

 

一个荆州引起的一桩桩血案

 

先取荆州后取川。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十余年的时间内不仅践行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初期战略,还多取下来个汉中。之后的战略便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两路并进取中原。从刘备留守关羽镇守荆州来看,这个计划中的“上将”毫无疑问是关羽了。然而此时,刚自封汉中王的刘备却有些性急了,他急于立即实现两路并进中原的战略,便授意关羽北攻襄阳、樊城,为进取中原鸣锣开道。

荆州北部的宛城、襄阳、樊城等地自赤壁战后一直控制在曹操手中,是曹操遏制孙刘联盟北进的重要防御线,也是保卫中原腹地的关键要塞。一旦这道防线失守,孙刘军队将驰骋于中原广阔的腹地,北军再也无险可拒,帝都许都和旧都洛阳都将不保。如果说当初曹仁退出荆州南部还可视为曹操故意使孙刘两家为争荆州内斗的话,今日曹仁固守襄樊则关系到曹操战略主动权的存亡。曹操也看到了这一点,不仅令曹仁坚守樊城,还立即派遣于禁、庞德带大军驰援。谁料到关羽神勇,外加天降大雨有如神助,于禁所督七军全部被水淹没,于禁被俘、庞德被斩。这是关羽戎马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也是最后一场胜利。史书称“羽威震华夏”。以至于曹操差点要把都城迁到邺城以避锋芒,在司马懿、蒋济的劝说下才作罢。这是荆州引发的第一场血案。

但就是在刘备阵营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想到,孙权开始行动了,刘备和关羽也将要为他们鲁莽的军事行为付出代价。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实施两路并进中原的战略时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和好孙权,一个是待天下有变。但这次关羽的北进并没有建立在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曹操还活着,北方尚且稳定,天下并未“有变”;另一方面,自上次边境冲突之后,孙刘联盟已名存实亡。而关羽北进节节胜利对于孙权集团无疑是一个坏消息,这意味着他收取荆州将更加遥遥无期。聪明的曹操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要利用孙权给荆州解围。于是谁也没有想到,曾经的仇敌居然结成了秘密联盟,刀锋统统对向了尚沉溺于胜利喜悦中的关羽。就在这一年冬天,悲剧发生了,从武夫起家的都督吕蒙袭取了江陵、公安,抄了关羽的后路,而北边曹操也亲自率军南下解围。关羽两面受敌,进不能取荆州、退不能返巴蜀,终至殒命。这是荆州引发的第二场血案。

关羽之死和荆州陷落导致了孙、刘两家彻底变成了仇敌,刘备称帝后便急不可待地举益州之兵报复孙权。为关羽报仇是其名,而夺回荆州是其实。此时的刘备已经是六旬老人,不再像他当年百战挫折时那般冷静和理性。他此刻所作的是比当年曹操更疯狂的军事行为,面对的是比当年周瑜更年轻的东吴都督陆逊,而收获的则是比当年火烧赤壁更为惨痛的火烧连营。第二年刘备就在永安宫连气带病地驾崩了。此后数十年,战争的中心转移到了秦川和陇西,经过三次血腥的洗礼,荆州才以刘蜀集团的完全退出、魏吴南北平分的结果取得了久违的和平。

 

赤壁饮恨——曹操的最后十二年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活了十二年才死去。这十二年间曹操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扩充了地盘,也丢过地盘。总而言之,曹操虽然还不遗余力地为自己一统天下的夙愿而努力着,但他似乎自己也明白,赤壁大败使他有生之年永远丧失了这个机会。

渭水之战是最艰难的一战。曹操遭遇了年轻气盛的西凉锦马超。马超的武勇让曹操回想起当年不可一世的吕布,也使他在战争之初吃了不少苦头。但正如吕布一样,缺乏必要的谋略而骋匹夫之勇,想战胜曹操这样的敌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曹操收复了关中和陇西,才算完成了北方真正的统一。

汉中之战是最遗憾的一战。曹操赶在刘备之前夺取了汉中,扼住了益州的咽喉。这本是战略上的一次大主动,但曹操却没能把握住时机,让这种主动慢慢转变为被动。直至在丢掉了爱将夏侯渊后,又丢掉了整个汉中。

濡须口的拉锯战是最无意义的战争。孙权以积极进攻的姿态保卫进的基地建邺,而曹操也不能放弃淮南这片南北方之间的“中间地带”。双方在这里的多次交兵使双方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对于曹操来说,更是耗费了大量无意义的精力和兵力,也许在战争结束后他得到唯一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没有周瑜的孙权依然不可小觑的事实,从而长叹一声:“生子当如孙仲谋。”

襄樊之战则是最有戏剧性的一战。正如前文提到的,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威压之下,曹操对与孙刘矛盾巧妙地利用居然给战场来了个180度的大翻盘。这是曹操生平最后一次出征,这个一生都为征服和霸权而活着的军人对着一封信而哈哈大笑。信的内容是孙权劝说曹操早日顺应天命、登基称帝。曹操笑曰:“是儿欲居我于炉火上邪!”末了还补充了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除了战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的家事。在这十二年不断征讨的过程中,曹操从来也没有忘记为自己的身后事打算。这样一个难得的基业交付何人?这是所有功成名就的创业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当我们对曹丕武不如曹彰、文不如曹植而稍感遗憾的时候,我们或许忘了一个原则:“最像就是最适合”。在驾驭群臣这一方面,曹丕很好地继承了曹操恩威并施的手腕,使曹魏政权在曹操逝去后依然能够保持空前的团结和高效。只可惜的是,他活的太短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赤壁众英雄的子女们

 

赤壁之战结束了,英雄们也相继离开了我们的视野。掩映在父辈的光环与荣耀之下,英雄们的子女又将走向何方?

曹操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也是伟大的父亲。他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衣钵,并代汉称帝,实现了曹操当周文王的梦想。同时曹丕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在他的倡导下,邺下形成了文学繁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建安文学的众多名家杰作。他的文艺评论作品《典论·论文》首次将文学提升到“经国之大业”的地位。此外,在四言诗、五言诗占主导地位的魏晋,曹丕的《燕歌行》被视为诗坛七言诗的开山之作。曹植更是不必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的诗不仅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魏晋文人品格的集中体现。曹彰承袭了曹操在战场上的果敢和武勇。在平定代郡乌丸的叛乱中,曹彰身先士卒,左右开弓,铠甲上中了数箭却“意气益厉”,曹植在《白马篇》中的名句“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简直就像是为他而写。(不好意思我把我小说的情节剧透了)曹操的女儿可考的不多,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曹节。她随两个姐妹一道作为政治婚姻嫁给了汉献帝,后来汉献帝原配伏皇后被杀,曹节做了皇后。尽管如此,曹皇后却对兄长曹丕的篡位之举颇为反感,不仅严厉呵斥,即使在献帝退位后也不接受这属于曹家的荣誉,而是与献帝一道为民,体现了一个女子难得的正义之气。

乱世枭雄,大抵不易轻易吐露心智,所说所写都有诡谲之嫌,不能轻信。有好事者读史,却从曹操和刘备儿子的名字中看出了两人真实的志向。曹操两子,曹丕字子桓、曹彰字子文,这正是曹操欲成“桓文之志”(齐桓公与晋文公尊天子而称霸)的证明。而刘备义子刘封、长子刘禅,名字合起来是“封禅”两字,则透露了刘备想要建号称帝的野心。刘封是刘备到了荆州后收养的养子,本是担心一直没有儿子,香火不继的备用品。但没想没过几年就生下了刘禅,刘封就被冷落了。虽然刘封也是一身好武艺,也在平蜀中建立了功业,但却没有被委以重任,而是被刘备派往上庸牵制独当一面的将军孟达。后来因为没有及时营救关羽而遭到刘备的责骂。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猛,以后不好制御,便借此机会劝刘备杀了他。刘禅作为刘备江山的传承者自然是妇孺皆知,特别是他昏聩无能的形象简直成了古来昏君的代名词。考虑到《三国演义》中正面人物的衬托者必然被极力贬损的惯例,刘禅的昏聩实际上也是夸张的结果。实际上,身边有个诸葛亮这样一个既夺了权又立了道德标杆的丞相,又有哪个皇帝能够在历史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干呢?

孙权的子嗣问题比较复杂,而根源就在于孙权的命太硬了。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孙权是典型的大克之象,克父克兄克弟克子克臣僚。孙权活了70岁,统治江东长达52年。他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分别以37岁和26岁的英年死于非命,加起来还没有他的寿命长。他的两个弟弟孙翊、孙匡更是惨,二十出头就纷纷归了西。他的四任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接连死在他前面,他的长子孙登是他培养了几十年的接班人,却也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些变故就导致了孙权在传位问题上极为纠结。后来废太子孙和,杀鲁王孙霸,立小儿子孙亮,埋下了吴国内乱的根基,使得东吴没能在他死后传承下他生命的韧性。

周瑜有两男一女。女儿嫁给了孙权的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很有周瑜的风范,还娶了孙权的公主,可谓亲上加亲。可惜和他老爸一样死的太早。次子周胤倒是当了将军,却因为“纵情欲”而招致罪过,被革职流放。

去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被供奉在祠堂内。诸葛瞻不仅有较好的施政才华,而且还长于书画。但父亲的光环毕竟还是太耀眼了,每当朝中有好的政策推行,市民百姓都自以为是地认为是诸葛亮在诸葛瞻身上灵魂附体的结果,所以史书上说他“美声溢誉,有过其实”。在抗击邓艾的入侵时,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双双战死沙场,维护了诸葛家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节。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表达对“子承父业”传统观念的理想,小说家将关羽、张飞的儿子关兴、张苞也请上了战场。然而,历史中虽然实有这两子,但却都早逝而未得崭露头角。关羽张飞的后代在蜀国灭亡后可谓境况迥异。蜀国灭亡后,曾在“水淹七军”之战中被关羽斩杀的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怀着满腔仇恨,灭了关羽一家。张飞的次子张绍却因为陪同后主刘禅一起出降而得以善终。

 

鼎足三分已成梦

 

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周瑜、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在历史的约定之下来到了赤壁,在建安十三年的冬天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值得品味的经典战事。《孙子》云“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赤壁战火之所以燃起,各方都有自己的不得已,而赤壁之战奠定的三分天下格局,或可以看做是历史在怅惘徘徊中的不得已。赤壁之战后,曹、刘、孙才开始具备了相对均势的实力对比,三国才开始变得好看。但是正因为这种均势必然要被打破,三国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悲喜交加。当若干年后我们的后辈在看赤壁之战,不再仅仅认为这是一场好人打败坏人的战争,而是历史流变中一杯五味杂陈的浊酒,那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就有了它起始的意义。

 

连载到此全部结束,感谢观赏,祝各位元宵节愉快。并祈愿新的一年世界和平。

 

子昱  己丑年正月十五于长安

 

(连载七·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