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尾巴,也称皮打皮、节节香,是中华料理里一道乡土名菜,但近年来,很多“农家乐”菜谱里见不到猪尾巴,即便有,价格也不菲,店家还抱怨赚不到钱,什么原因呢?
大家都知道养猪,现代社会发达与否的一个标志就是:规模化养猪。社会越发达、食品卫生管控越严,规模化养猪场越多。
有人说,养猪和养鸡一样,越是野生(土猪土鸡)越好、越香。这个话,在此不作探讨,但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古今中外,猪很好养,绝大多数猪圈,直接建在人类排便后的粪池里,猪和人有很多共通的传染病。养猪规模化后,猪开始吃合成饲料和米糠了,但在美国和欧洲,猪也经常被当做清理牛粪的清洁工——养殖场把玉米埋在牛舍的牛粪里,经过一个冬天后,把猪赶进牛舍的牛粪堆里,此时的玉米已经发酵并富含20%的酒精,猪鼻子在牛粪堆里拱来拱去找玉米吃,使牛粪瞬间急剧地散发热量,杀死其中的病原体,猪吃到了酒香玉米,牛粪也变成上等的清洁堆肥……这,就是一种环保的生态,是真正的有机,但是,一般很少告诉挑剔的消费者罢了。
言归正传,为什么猪尾巴贵呢?这是因为,现代规模化养猪,在猪出生两三天的时候,猪尾巴就被割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养殖场一般在猪出生10天后断奶,以便喂养合成饲料加速其生长,但是,猪吮吸母乳的本性和欲望还在,于是,纷纷啃咬同伴身上最像母亲乳头的尾巴。
二,目前养殖场里,国外引进的猪种较多,加之近年来养殖野猪比较流行,而这些猪不太爱好和平,本来就极具侵略性,一旦打起架来,很容易攻击到对方脆弱的尾巴。
三,猪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如同青藏高原上,饿极了的牦牛也会吃羊肉喝羊汤一样,猪一旦闻到血腥,会产生较大的攻击热情,试想一下,一个猪圈里只要有一条猪被同伴咬下尾巴,那么群猪就可能变成堪比狼群的“猪群”。
四,短尾巴更有利于粪便的清洁。
散养猪,虽不存在啃咬尾巴的问题,但那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不是?更别提吸引风投和IPO了喔……于是,二十几厘米的猪尾巴,硬生生变成了宰猪时平均5厘米的长度了,这也难怪为什么现在猪尾巴(菜谱)那么稀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