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孩子在微型黑板上画的。由于喜欢宇宙类影像和书籍,因此,画面的大概意思是:
1)多枚火箭在发射,中间是主火箭。(旁边的小火箭,和古代咱老祖宗刚玩火药时的“火箭”倒神似)
2)左上侧有光环的,是土星。
3)右上侧有圆点的,是月球(坑坑洼洼陨石坑)。
4)重点是火箭群下,特地用手指擦出来的,竟然是火箭发射时喷出的烟雾……
这烟雾的来头很偶然,是孩子主动问我怎么画,我画了几笔后,他不满意,用手指擦掉后,可能自己感觉效果反而达到(更好)了,就顺势而为了。都说家长制知道夸自己的孩子好,对于这种“离经叛道”,我的确很赞许。
也难怪,放寒假前,幼儿园老师送我们基本画册,原来在静安区少儿(幼儿园和低年纪小学生参加)的绘画比赛中,孩子不经意画的长城与熊猫组合,竟然获得一等奖……没上过图画班(虽然我曾经是上海市少年宫的绘画才子,孩子他妈曾经是华山美术幼儿园的主攻绘画的老师)、没刻意培养、孩子也没把所谓参赛绘画当回事;偏偏就是一个自然的不错的结果。
就像我们家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了钢琴,长辈几乎个个都是搞声乐艺术出身,但恰恰就是没逼着小辈学钢琴……这还真难说不出个自学成才的音乐家呢?呵呵,基因基础应该早具备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刚考完大学的我,到北京舅舅家玩,舅妈是总政歌舞团的歌唱演员,表格把我带到总政大院里她战友家里,一群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一起混着,长辈开着的收音机里传出一首交响乐,大家都抓耳挠腮的猜不出来,因为这曲调对专业人士来说不偏、但也不常听见……最终,我这个唯一没有被逼着学钢琴的“圈内子弟”脱口而出:“是《彼得与狼》”!这是一首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
喏,这就是所谓基因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