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本山式的北方幽默的确盖过周立波海派清口

(2010-03-08 11:09:57)
标签:

海派

上含稽

肢体语言

冷面

周立波

杂谈

分类: 清新散文-好心情时的意境

    作为一个与周立波几乎同时代的上海人,非常理解周立波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一定程度上的骤然走红。周立波把很多从小在上海长大的所谓“纯上海人”成长经历中的细腻的情感和牢骚发挥到了极致。

    今年春节元宵节的时候,上海东方卫视播放了笑林盛典,其中陈佩斯和朱时茂搭档的小品,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和好评,也难怪,仓促准备之下,不可能有什么好作品。

    曾经在春晚创造过无数经典的陈佩斯朱时茂组合、以及当前的周立波;他们与赵本山(本山传媒)一干人的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语言。陈佩斯朱时茂当红的作品,很多是依靠肢体语言诠释的,并且,并没刻意地“与时俱进”——因此,更能作为经典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周立波的秀,除了沪语本身地方性的优势以外,其实他的肢体语言也很丰富、甚至腔调时分夸张、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实际生活。在北京讲解交响乐时,就感觉他运用普通话的吃力了,咬字和表现上显得十分认真和用力,而相对话语内容本身的幽默素材并不丰富。在周立波接受崔永元的采访时,很多人也感觉到周立波虽然反应不慢,但在语言表达的巧妙程度上,甚至不一定比姚明更出色,自然,与那些并不以幽默见长的主持人相比,其实也逊色了一些。

    说到底,类似上海滑稽界周伯春这样冷面滑稽的角色,在上海还是稀缺的。

    反观本山传媒的作品,尤其是黑龙江卫视的本山快乐营、以及《乡村爱情》等影视作品,其实都比赵本山小品本身出色。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即便是基于农村生活的表达,但把国人当下乃至几千年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劣根、特点都赤裸裸地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几乎没有表演和夸张的痕迹,水到渠成。

    中国目前的语言和文化,大多源自北方,之前盛极一时的中原文化,目前只在客家人的圈子有所保留。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北方幽默的“冷面”和自然、以及那种贴近实际生活的表达,却是任何南方形式的表演形式所缺乏的。

    南方人在幽默方面的天赋似乎也的确不比北方人。在沪上的街道,同样是小吃店,南方人开的店主虽然明白和气待客的道理,但在与顾客争辩时,一般直来直去、不至于动手,也只是就事论事地纠缠于一个思路和道理;而北方人的店主,都多少懂得点转换话题和自找台阶的方法。例如,因为顾客是否能找出零钱这样的小插曲:面对无法找出零钱的顾客,南方店主虽然也表达出无所谓“算了”的意思,但多少会带点无奈和埋怨的眼神;而北方店主,往往会爽朗地一笑,要么恭维带讽刺地线抬高一下顾客的穿着和身份(意思您作为大老板不带零钱出门很正常)、要么索性说“别翻口袋了,这么简单的事,东西你拿去就行了,这点钱我还不至破产……”。总之,言语中很自然带点幽默的表达,让对方很难产生厌烦和较真的情节。

    需要特别注释的是,所谓南方店主,大多限于江浙地带的人物,其实,在更南方的福建和广东,因为很多人的祖先来自北方的中原(闽南和客家文化的宗祖可能就是中原的山西、河南和安徽北部!),因此,也天生具备一种大气和幽默的秉性。

    由此,在位上海终于出了个能对春晚说不的周立波多少感到点得意的同时,还是不得不承认北方的”农民“幽默,在效果和深度上,还是要超过海派清口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