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消费者最挑剔——日本皮鞋厂把最好的产品留在中国

(2009-10-20 00:00:00)
标签:

服装

日本皮鞋厂

道路情况

ykk拉链

中国

分类: 书本上没有的MBA知识

    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专业的出口厂商转而投身之前从来没正眼看过的中国国内市场。除了“阿里巴巴”们的努力,很多刻意安排的新型的“出口转内销”展示会和招商会也层出不穷。其中,食品和时尚服装方面,咨询我的国内厂商不少,绝大多数,我说了也白说,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一些惯性思维实在太过顽固。

    好像是去年,这里百联集团的一位服装采购约我与辽宁的一家服装厂的领导会面。

    这家辽宁的服装企业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日本等地的服装出口仍然做得如火如荼;但是,他们似乎也开始重视起内销市场,专门成立了部门、安排了人员。可是,所谓内销,里面学问也很大,出于消化出口多余产品库存和尾单目的而大量批发为主,或者老老实实地积累自主品牌美誉度培养国内客户群为主……这完全是两码事,如同水仙花和大蒜——看上去是兄弟,其实差太远了。

    服装厂的领导可能犯了一个小错误,当初他刚从事内销,抱着试探的心理,把厂里出口多余的库存货随便拿了几件过来,给百联的采购留下了不太满意的印象。因为之前,该厂领导给我和上海诸多朋友展示的,很多都是当下在日本最流行的服装款式,不仅面料新、而且样式很拉风——绝对能把穿者的年龄硬拉下去三五岁。其实,当时百联正在筹划给出口厂家一个特别的展示机会,而这种展示,不同于我们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型MALL里司空见惯的出口转内销的品牌折扣会、或者论斤叫卖的美国过季品牌服装的大卖场等等模式;而是一本正经地要求服装厂商拿出自己已经习惯的看家本领,像样地拿出点自主玩意来,但为了不使厂商产生紧张心理,一开始接触的时候都没把话题扯这么大。

    想必很多出口厂商和很多中国消费者一样,仍然犯着一个错误,那就是以为,出口的东西永远比内销的好;出口转内销的东西只能是出口挑剩下的……

    上周,与在上海开经营年的日本某皮鞋厂商的总经理交流很长时间,这家厂商,在日本除了自主品牌,还为包括高岛屋、三越等高端百货店定牌加工、甚至给REGAL等日本著名皮鞋品牌研发生产产品。厂商近年来一直在默默地从事中国内销的尝试,小有成绩,在上海几家著名的百货店都曾经有过专柜;另外其在上海的三越和伊势丹百货特卖会上不打折的个性产品,很受一部分忠实消费者的欢迎。总经理从事皮鞋生产和销售接近半个世纪,他说出的话令我吃惊:

    1)拿皮鞋来说,目前日本很多厂商的原料质量没有中国好。这是因为,世界上不管是打着意大利牌号的顶级货还是印度加工的三流货,真正上品的皮革原料几乎都出自蒙古;蒙古离中国近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中国的消费市场大、生产厂商起订量也很大;所以容易采购到原料,很多时候,原料决定了最终的品质。

    2)中国消费者有个特点(尤其上海人):如果他(她)自己在皮鞋厂工作,或许对本职工作不怎么上心,但一旦自己到店里挑选皮鞋,那么肯定拿出笔日本消费者严格10倍的态度: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地说上半天,最后还缠着促销员要优惠,等等。比如,在日本,真皮皮鞋的皮革表面有点天然的小洞或纹路是正常的,顾客不会说什么;但在中国,很多消费者就不干了,一定要促销员拿出至少三双同样的皮鞋任他(她)挑选一双表面瑕疵最少的……

    3)其实,现在很多日本厂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尤其在长三角地区),不得不把最好的规格留在中国,一则可能价格卖得高,二则中国的消费者一旦挑剔起来,比日本顾客严格很多。

    4)中国人多、面积大、道路情况多变,象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闹市区里,还经常修路;经常能看到有的人穿着皮鞋锻炼跑步的……因此,给中国顾客的皮鞋,必须非常经久耐穿。

 

    他的这个理论我很赞同。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日本的厂商(尤其是电子产品方面的),总把第一等的东西拿到本国叫卖、二等的拿到欧美、三等的才在中国销售……这个看法很片面。

    拿汽车的例子来说,日本本国销售的同样品牌同样型号的汽车,一般被认为有两个规格和版本:一个在北海道地区销售;另外一个在北海道以外的地区销售。为什么?因为北海道地区严寒,汽车必须适应当地严酷的气候。而日本式世界上城乡差别最小的国家之一,全境几乎没有颠簸的道路,车辆的避震系统根本不会经历巨大的挑战。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但各地之间的公共高速交通发达、北海道居民与外界的来往,几乎很少依赖汽车轮子。但在中国就不同了,一方面,道路情况总体层次不齐,一辆车可能在北方的8车道高速上飞奔,也可能在比北海道更寒冷的冰天雪地疾驰,或者在新疆50摄氏度以上戈壁狂奔;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行车的跨度很大,在温州买的车,可能下周就干到内蒙古谈生意去了,。于是,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品牌的车出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但总体上,日本、甚至美国和德国品牌的车,在这里国产化后,在避震、油料过滤和其他很多方面,都必须适应中国更严苛的使用使用,从而不得不在品质上比其在本土要求更严,通俗地说,必须全部按照至少“北海道”标准出厂(即便这个车在海南销售,没准买家过春节会赶到哈尔滨呢);否则,早出大洋相了。

    通用和大众的外籍干部都曾经总结说:中国的消费者对轿车的要求非常全面和挑剔,除了外观性能排量和油耗等因素,空调的声音是否悦耳、汽车内饰是否漂亮细腻、后排座位的腿部空间是否适合老人上下、新车的代言人是否有人气……等等元素缺一不可。

    话题回到皮鞋,一直以来,我对REGAL这个皮鞋并无好感,尽管作为诞生在美国、发展在日本的这个品牌档并次不低。这是因为,REGAL的皮鞋,只满足日本消费者传统的穿鞋观念,它的鞋底一直很硬,偏薄,而中国消费者在穿鞋感觉上,其实与喜欢鞋底柔软、弹性足的美国消费者很接近。同样是真皮底的皮鞋,在中国市面上销售的同等品牌,太高档的不说,类似ECCO的二线品牌,也会在直接接触穿着者脚底的那层真皮下面机上薄薄得避震材料、或者使用较厚的多层软质真皮,而REGAL就硬邦邦的只追求挺括的硬度……牛津或橡胶底的休闲鞋,REGAL的产品足底也缺乏支撑,踩到不平的地面或碎石路上,不怎么舒服。所以,一些日本朋友偶尔在中国购买同样的欧美款式皮鞋后,会感觉中国产的皮鞋很适脚、走路和几乎没穿鞋一样……

    REGAL如果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的销路不会有大突破。

 

    随着海归的增加,很多兼有小资情调、对海外品牌和生活方式熟悉、同时仍然抱有中国人挑剔态度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增加。以上海为例,奢侈品消费额只占全国第五(当然很多人因为到国外购买奢侈品,这个第五的统计数字不一定准确),可是对商品的品质要求特别严格、对性价比的衡量也挑剔到家。平时在陕西路或长乐路的“潮店”挑选商品的时候,很多顾客会细致到把产品是否使用YKK拉链也作为讨价还价的理由……

    总体上,中国的消费者的眼界在不断提升,但社会整体的商业诚信度不高,这就造成了,即便是再有钱再慷慨的买家,到国内LV货爱马仕这样的不用排队抢折扣货的专卖店里,也会对限量版的高端商品挑三拣四,这是消费习惯问题,很难马上改变。通俗地说,中国消费者如同近来一些媒体上的报道一样,“苦大仇深”惯了,总感觉外面的人(或国家)在欺负你、和你过不去,警惕性很高。

 

    因此,奉劝那些准备“出口转内销”的厂商们,你们即将面对的,可能是世界上最挑剔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不高、可能永远无法简单地加以总结概括;但如果现在你不把他们当回事,那么他们把你淘汰的速度会更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