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子”的日语含义,及给日本人推荐《誓言永恒》……

(2009-06-14 15:21:54)
标签:

历史

誓言永恒

鬼子

间谍事件

方静

日本

杂谈

    最近日本友人来沪,他注意到DVD片摊位和电视台里关于间谍战的电视剧不少。

    中央一台的《誓言永恒》其实比《潜伏》好看很多,除了好几部片子的同时放映,还搭上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方静的间谍事件……

    日本友人有点纳闷地问我:最近除了流感,是不是我们过来还要注意点别的?

    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于是顺便建议他看看《誓言永恒》,因为这是一部对人性和亲情描述非常到位和深刻的片子。

    在中国待过几年的日本人,即便嘴上不说,心里对类似《小兵张嘎》、“牢记九一八”、“鬼子”之类的事物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如果是企业派遣到中国从事业务的商务人员,一般都很注意回避这类话题,即便酒喝得烂醉,也很少会主动触及抗日战争的底线。这是他们比较“鬼”的一面。在那些与日本企业交流比较多的地区,比如上海、北京、大连、烟台、东莞、浙江等等,对这段历史再感冒的中国企业家和有关人士,也已经不再提及了。

    最令我感动的是上世纪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我带着一个日本企业代表团就投资的事宜到浙江一家很大的企业参观,路上通过当地外经贸委得知这个企业家的家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被杀……车上的日籍人员都很忐忑。按照一般的经验,即便不出现很尴尬的商谈局面,商谈或酒席之上,总会聆听一些中国的企业家或领导关于“日本侵略的事情已经故去了,我们要展望未来!”的教诲。听山去显出中国的大度,但很多时候是平白无故起的话头,总显得唐突。

    可是,浙江的这个企业家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历史一句,倒是刚见面时,他在交换完名片后突然站起身,提议全体在场人员为刚刚发生的阪神大地震中的日本遇难者默哀1分钟……

    与“日本侵略的事情已经故去了,我们要展望未来!”的教诲相比,这位抗战时期受害者后人为日本地震遇难者的默哀,其对在场的日本人所产生的心灵的震撼、对在场日本人重拾历史的鞭策,一直到现在还成为他们对中国满怀好感和敬畏的谈资。

    之后,去年汶川大地震救灾现场,日本救援队员集体向死难者遗体默哀的场景,同样也感动了很多中国人。但我始终感觉,95年的那个默哀,份量很重。

    从《誓言永恒》到方静的间谍事件,再到“鬼子”,而后有时浙江企业家的默哀……我到底要说什么呢?《誓言永恒》写的是解放后六十年代与台湾方面的斗争,没涉及到日本啊……

   

    “鬼子”,日语里发音为ONIGO,意思有2层:1)长得不像父母的孩子;2)生来就长牙齿的孩子。

     可是我敢说,包括那么多抗战影片的编剧在内,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鬼子这个词在日语里的真实含义。应该说,当初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发明这个称谓的中国人肯定懂日语,其讽刺意味也解恨而到位。日语很多词汇来自中国,而中国人“鬼子”的称呼历史也不短,八国联军的时候,对入侵的外来势力都称作“鬼子”,直至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举侵华,“鬼子”的称呼才真正简约而频繁地固定下来。

     日本人在接触到大量中国影片里关于“鬼子”的称谓后,凭着这个词的日语意思,他们心里是很知道这个称谓的份量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这个词的噤若寒蝉,要超过我们的民族情节本身。

   

    最近中国的影视剧“满城尽带间谍片”,加上方静事件的沸沸扬扬,以及对流感的严格控制(当然这是必要可妥当的),给人一种到处“打鬼”的印象,可能不光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和其他亚洲国家人在内,或多或少都有点感觉自己成了“鬼子”的味道了;甚至一部分中国人自己(比如方静),都几乎成为“鬼子”了。

    因为国力空前的强大,很多中国人观念里,天下的中心又回归中国,“连美国都学咱大搞国营企业了!……”。于是,借着流感的机会,借着谍战片盛行的机会,抒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怀、顺带扔出个把帽子——能理解。

 

    我特别要求日本友人在观看《誓言无声》时,注意陶飞菲饰演的杜仙萍这个角色,导演的选择和陶飞菲本身的演绎实在太好了,巧的是杜仙萍的代号就是“老鬼”。我要他注意的并非这个人物的悲剧所反映的国家安全至上的严肃主题,而是,要体会一个为了找到亲身父亲不惜一切代价和原则的普通中国女孩子的可爱和可悲之处……《誓言无声》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意识灌输的同时,对普通观众最大的教育在于:个人的利益和情感,在国家安全大背景大潮流下,要么顺着潮流走、要么被淹没,没有回旋余地。

    “老鬼”与那位心胸宽广的浙江企业家一起,组成了一个客观而综合的中国人的亲情观和世界观。中国人或许在一些时候缺乏团队意识,可基于亲情基础上的炽热的情怀,在特定的时候,会无限放大无限延伸、爆发力很强;不去议论这种方法和延伸的性质好坏和结果如何,单就这种无限的力量,是一般日本民族很难理解的,其威力远远超过汶川地震。日本人也注重亲情,但属于继承一种常规的模式;相比个体所处的社会团队(公司也好,军队也好),很多情形下,他们更注重后者。而中国人其实比他们更珍视“亲人”的概念,一旦亲人的范围扩大,那么民族博爱的力量是异常强势的(汶川大地震时得到验证)。当然,这种范围的扩大经常是需要外因推动的。

 

    由此,我对日本友人可以说:你慌什么?其实世界上没人喜欢鬼子。即便长得不像父母、即便生来就有一幅獠牙,你不咬人,就不是“鬼子”。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我和友人将针对即将派遣到中国的日籍商务人员、以及中国即将赴日学习工作的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我的日本搭档和友人特别要求我,用中国人的视角,客观而坦率地告诉日本人从甲午战争开始的中日历史,当然,肯定包括“鬼子”这个词的引申和涵义。其实,能做到象他那样敢于直面历史的,于己于人,都是真正的聪明。

  

   (教案测试版,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