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鼻毛修剪器到H&M、IKEA、STARBUCKS、ARMANI……(实用的1188式MBA课程)

(2007-04-13 09:31:46)

    百盛又在进行满200元直减101的促销活动,虽然家用电器的折扣不可能这么厉害,我和太太还是去凑了一会热闹,买了“鼻毛修剪器”和“衣物毛球修剪器”。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这是两种可能连名字都没听到过的家用产品。鼻毛修剪器还能修剪过长和不整齐的耳毛。我们很多“大款”提到VERSACE、LV等都唾沫飞溅,却不懂得提到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依靠的不单单是价格数字的堆积。很多时候,人的外观,除了价格不菲的穿戴品牌,你个人的形象、个人的气质、对衣物的呵护程度,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再美再俊的男女,拖在鼻子外面的鼻毛偶尔耷拉着点滴鼻涕、或者穿着价值上万却毛球密布的羊绒衫,至少在目前看,不算个潮流,也谈不上时尚吧。

    很多时候,我在与人交流有关于零售和市场、商业策划的时候,选择沉默和附和居多,不是我对人特别尊重、也不是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是,类似观念转变的交流其实很累,对零售商业没感觉的人说概念简直就是在和外星人说话,不去议论;即便对圈内人以及同事领导,也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和几篇文章就能彻底解决并达成一致的。一件事情,勉强的话肯定做不好,尤其在时间紧急和要求较高的情形下,我们只能选择放弃,我也只能顺着大部分人的意见走,然后留到以后慢慢总结。

 

     从哪里说起呢?因为这是个男性主导的社会,我们以男人为主要团队的经营决策队伍,平时可能工作太忙,除非有考察必要了,一般很少真正闲逛商场和店铺,请注意,我用了“闲逛”这个词。你怀着考察的目的到一家店以及周围看一圈,那不叫闲逛,那叫粗看。闲逛,其实是对一个品牌经营者以及策划者最必需的日常工作。哪怕到商场里女装的胸罩内衣柜台,你每个礼拜一次的频率去观察,也会发现微妙的细节和变化,而这些微妙的细节变化,不仅暗示着流行趋势的转换,也反映着商场和品牌经营思路。有人说我很空很闲,经常象个女人空手逛街,其实,我是在工作,里面太多的道道,不是一两天就能交流完的。

   国人曾经重理,营销思维严重理科化,这个世界,1+1不等于2的情况很普遍。对细节注重本来不是中国人的专长,但我们很多注重的单纯的数字和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生怕对手蒙你骗你,却往往忽略了比数字更重要的概念和横向思维。

 

    举个韩流的例子。最近韩国风盛行,EXR等比较有人气的少女装,有的一件衬衫比欧美品牌还贵,照样有人买……很多服装业的人说,这股风长不了!因为韩国的青春服装其实一点不新鲜,它是在刻意模仿欧洲六十年代的校园风格(这一点非业内人几乎没人知道,也算是我闲逛出来的收获之一),这种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一种迷幻的风格——多少有点游离于现实社会。在性价比上,日本服装在精细度和材质方面更胜一筹,可进入中国的日本服装吸引的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女性,而日本前卫的服装,因为也沿袭并顺应着欧洲的潮流,其更新速度和接受程度,非中国的百货精品平台所能及时接受的。事实上,很多韩国在中国的成功,依靠的是以商会和集团化谈判的手段,在一些主流媒体上大肆宣传轰炸、在主流商场里砸钱承包专柜、以及依托明星代言战术而取得的。很难说这股风能刮到什么时候,但至少在中国一代人身上,已经抹不掉韩流的影子了,好比我们现在很多老年和中年人仍然热中看前苏联电影、喜欢看俄罗斯歌舞一样……

    我们在策划和经营品牌比较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吸引住成熟客人就是长久的成功和高尚的品位。从上海来福士和正大广场,以及太平洋、百盛等许多外资百货店的实际操作看,这些百货店的股东或经营队伍在海外都是玩高档一线品牌出身的大鳄,到大陆一段时间后自降身价的不少,纷纷把一些潮流和以年轻人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品牌引进,是它们傻吗?不是!美国的GAP,欧洲的ZARA等,这些时尚品牌来势汹汹,其实和星巴克的市场运作是一个道理,它们占领的是一代人的心,当这代人成长起来后,一部分可能会开始买ARMANI或VESARCE,但一半以上的仍然会买GAP或ZARA,以及GAP或ZARA创造出来的档次更高一点的副牌商品。昨天,置地广场的女装部经理告诉我,H&M (一个瑞典的新兴服装品牌),在上海开出了一家形象店,就在淮海路思南路附近,据说当天派出了防暴警察维持秩序,店铺也严格按照全球的经营规则:每天生意再好,也只接待1000名顾客。又是瑞典!它的IKEA(宜家家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服装和它的摇滚文化一样,引领着一种冲破世俗消费层次理念的潮流。瑞典,是世界上人均收入和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瑞典人的收入不低,消费能力也强,但他们选择了潮流的同时,选择了亲民!当你知道欧洲新款女装最高299元,新宽男上衣99元、童装连衣裙149元的价位的时候,在“档次和价格”之间,你选择什么?问题在于:价格不高的东西不一定没档次,因为H&M和ZARA的款式多,并且比其他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服装品牌更时尚更接近欧洲的潮流。那位手里经营过无数著名服装品牌的女装经理告诉我:她自己的孩子也喜欢这样的时尚品牌,对我们成人趋之若骛的一些大牌连看都不想看一眼。她说,在不远的将来,所有的品牌都将进行一次大洗牌。那些依靠亲民价格积累起巨大影响力和财富的新兴品牌,除了继续蚕食市场份额,接着就会完成对一些传统高价品牌的整合和梳理,设置创造出更新的所谓“高档高价”的品牌去填补自身产品线的空白。

反过来看韩流的服装,虽然并不新鲜也不高明(有的说法归为“没档次”),但它是成功和有未来的,有未来的,就代表时尚,是最重要的。类似的分析,要带着当事人一个个少女的采访,一个个柜台的观察说明……可是哪个爷们会有这种心情和兴致呢?

    既然提到品牌,那么从大范围讲只有成功与不成功之分,而无档次高低的差别。H&M和ZARA固然无法和意大利以及法国的传统品牌相提并论,但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消费人群和价位的不同。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欧洲品牌正在被“粗糙而缺乏底蕴”的美国人以及北欧人所侵蚀,而作为传统品牌要维持长久的生命力,依靠当红明星的大手笔衬托宣传必不可少。市场对所谓高端品牌的注意力往往是最集中的,绝不仅仅代表了消费的潮流,更包含着收购整合、融资加盟、代理延续等等与消费没有直接关系的道道。高处不胜寒,如果高端品牌的树立仅仅是为了企业在零售市场以外的贸易行为中获得比对手更多的话语权,或者仅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商谈加盟特许的代理,那么也就没必要太顾及消费市场的未来或潜力了。但话说回来,不顾及市场的未来或潜力,在现在这样的竞争社会,能行吗?

 

    有的人会说,等年轻人成长起来,自然会去买DUNHILL或ARMANI……以前或许如此,但现在不一定了。吃KFC和麦当劳长大的,口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冰镇可乐,而不是健康的热茶热汤;肚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油炸鸡翅,而不是石斑鱼和海参。当星巴克开进了平民消费的超市,当星巴克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开始玩咖啡时尚音乐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品牌必须向潮流和年轻人屈服!

 

    有很多坚持理想,以不变应完变的例子,古董行当不算。但不适合快速消费品。以前,我们的对快速消费品的概念大多停留在日常用品(卫生纸、牙膏等等),以及食品大类方面,但现在,连服装都快算进去了。在日本,因为3G手机的普及和方便,年轻人靠手机上网随意买衣买饰品的频率惊人地增高,他们变换行头累计的消费金额,在单位时间里,其实大大超过买一件所谓高档品牌的花费……服装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商品呢?现在国内很多IT行业以外的经营者和决策者还没体会到3G和网络给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带来的巨大冲击,其实已经在起跑线上输给了很多国际品牌(国际品牌的定位和运作模式和运作效率等等,都是非常适合与网络和媒体对接的,如今商业竞争的残酷已经不允许一个品牌有太多的底蕴积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地不断修整)。有人说,老板之所以成为老板,就是他(她)们比一般人更能坚持;这话很有道理,不过从中国企业和品牌的经营寿命分析,要坚持到一个“半百老店”(姑且不说百年老店),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向所处的时代和局势所屈服。

 

    传统的高档和新兴的消费观念,在当今消费和收入发展严重不平衡的中国,冲突得很厉害。但中国的适应力和追风国际潮流的能力和速度也非常惊人。我们在创造自身民族品牌的时候,除了注意对产品和品牌本身的塑造和修炼,不妨多看看商场这些商业载体的国际性的变化(比如百货精品商场的没落,SHOPPING-MALL以及马路个性小店的兴起—— C-PIX彩图、衫国演义等等),最好在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那些现在看来非常重要的贸易客户身上的同时,挤出点时间陪伴侣孩子多逛逛街,你会发现很多新动向和新素材的。

 

    至今,我们的消费者情愿到恒隆(上海一家所谓顶级商场)买一件LV产品回去对同乡炫耀,也不愿对自己实际的居家生活质量的提高做点贡献……中国的消费成熟迟早会到来,追求生活的精致和细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档,也并非品牌产品在衣橱里的堆积。一把鼻毛修剪器或衣物毛球修剪器,价值还买不到ARMANI的一个袖子,在我眼里,却比ARMANI实用可爱很多。顺便说一句,我以前一直说的:适合自己的西装不是买成品买出来的,是订做出来的。现在我除了买YES-PPG的对号的衬衫,平时基本都是到各个西服商店订做衬衫和西装(当然也做不了几件),其实都比大品牌便宜很多,当你穿上绣着自己名字的衬衫和西服的时候,感觉应该比穿着“不属于自己的”品牌要更自我一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