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上海为了解决非议众多的汽车牌照的拍卖制度,即将施行道路债券发放。消息的真实性不去议论,但仍然还是需要买车者先垫付一笔费用用与车牌。
上海人在汽车消费方面,由于高额车牌的限制,造成新购车辆的消费水平上普遍偏高,出得起4万车牌费用的,只要脑子正常,一般不太可能去买一辆不到4万或者4万左右的汽车。这个消费高水平仅仅是数字上的,并不代表真实的用车专业水平。从专业角度,广东和北京因为开放早、或汽车消费更平民化的因素,造成汽车消费个性化突出、越野文化普及、心态成熟、对汽车的好坏评价也相对客观。
比如,按照一般上海人的理解,要么别买车,买则买上海自己出的车,大众也好、通用也好……大上海的优越感尚存.其实,比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优秀的品牌和服务多得是,你买一辆上海的车,不见得4S店的伙计就对你特别关照,更不可能生产线上的工人会对这辆车特别认真对待。更有甚者,上海汽车消费者中,至今停留在以汽车钢板厚度来评价安全性的幼稚理论仍然还有市场……一直以海派文化自居的上海人,局限于汽车普及率的相对低下,在汽车消费专业性上潇洒不起来。
相反,广东和北京等地,因为汽车消费超前,很多玩车的都已经换了好几种车。他们对各种品牌的态度很客观、很现实。经济条件好的,上班宝马奔驰奥迪、家庭休闲的时候佳美雅阁甚至QQ、外地旅游沙漠王、大切、塞弗……总之,这样在多数上海人看来豪无规律和层次的玩法,没有任何所谓档次的限制,没有任何面子的成分,大家根据实际用途选择适合的汽车,这就是真正的汽车文化。毕竟,汽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代步工具。尽管广东和北京都有各自的汽车工业,但似乎这两个地方的群众并在乎哪里出的车——只要好用、自己喜欢就行了。上海就不一样了,车牌是项大支出,要买就必须深思熟虑、买了就轻易后悔不得。
可是,上海的高额拍照制度,迟早要被其他城市和地区仿效,不一定通过拍卖表现出来,但用车成本肯定要上升。否则,我们的下一代真的看不到蓝天白云了。上海,只是走在了大家的前面,并且是在汽车消费普及前句提前实行了。由此,上海汽车消费观念的整体性的幼稚,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还是会成熟的;而广东和北京,以及全国其他目前为止还在几乎免费消费着汽车牌照的人们,你们在今后面对有偿车牌甚至高额车牌的时候,相对上海的消费者,或许就会产生新的心态不成熟了,这也可以算做一种幼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