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零售业状元国美和探花永乐的并购,93.8%受访者担心国美在成为垄断巨头后,电器的销售价格可能也会随之飙升,这是在全国16个省市的22个城市做的一次网民在线调查活动中得到的数字,共有8976人参加了此次调查。2005年国美实现销售规模498.4亿元,永乐销售规模151.7亿元,在行业中分列第一和第三。照此规模合并后,新公司的门店数量将达到626家。销售规模达到650亿元,是苏宁销售规模的1.64倍。正是这个庞大的数字,让大多数的网民产生了担心。
这是多余的担心,绝对会有专业人士出于不同的目的来分析个中原因,我这里只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没那么深奥。
首先:摆脱家电业,看看汽车业。中国从汽车工业具备一定规模、老百姓对私人用车感兴趣开始,每年每月,都会有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站出来,以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技术分析和联结海内外的专业知识去解释“汽车不会再降价,老百姓买车别再犹豫了……”。可结果呢?看看今天的汽车价格,就单和年初的时候比较,从BMW到奥迪,从途安到花冠……到底是涨了还是降了?自然,家电业是中国相对比汽车成熟得多的产业,有很多产品的价格已经被分析跌入底线。但是,请别忘记,每种商品都不断有技术革新的新款上市,这是家电厂商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新款的多功能手机,目前时髦的液晶电视等等,它们的价格并不低,有的和实际成本相比还很高,一台高档的液晶电视机的价格相当甚至超过QQ轿车;由此,家电行业整体再成熟,还是会不断有新陈代谢出现的,这就等于说,不断会有降价的故事和过程。生产型的上游产业姑且如此,
大流通的以数量和规模取胜的零售连锁更无法改变这一规律。
其次:以在上海的经验,人们买家电似乎只知道国美、永乐、苏宁这些大的家电专卖店,可往往忽略了一些综合性的百货公司。比如,在徐家汇的六百的家电柜台,我出手过2次,分别购买的是洗衣机和冰箱,并且当时是在比较了包括以上3家大鳄的同样型号的产品的销售价格和促销优惠政策后,作出的最佳判断。应该说,家电行业的产品,在各个大型商业零售单位里的零售价格的细微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涉及各个门店自己组织的促销或优惠活动的时候,差距就拉开了。并且,大百货公司的购物环境要比家电连锁好得多,导购的态度也比较平和,最后,涉及售后服务,虽然很多问题由厂家出面协调解决,但因百货店本身整体服务的标准肯定要高过家电专卖,对各个品牌柜台的服务要求也更高,所以相对地,百货店出现问题后,“能找着人”、能有人认真听取你的意见和反应。
还有,如果涉及一些个性化的中高档的进口品牌的家电,百货店的选择余地绝对更广,摆放也更规则更干净,在很多情况下,你还可以在购买后在百货店的贵宾卡里积累不小的积分……
可见,算计的上海人其实还有理解的误区和空白,不用相信专业就一定是最好的,一定是最便宜的。同样的品牌服装,在促销活动多的百货店里购买,相比那些开在昂贵黄金地段的街面旗舰店,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惊喜和实惠,是一个道理。我本人就和商业流通和零售企业有业务关系,出于道德,我不想以包括家电在内的诸多商品在不同流通领域的销售方式为例子具体分析,我只想告诉消费者:就象你在街上内急后,完全可以大模大样地找个五星级宾馆如厕一样,别被百货店的雍容所迷惑,里面卖的是商品而不是文物;此外,别为国美和永乐的并购所担心,除了专业的苏宁,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百货公司,还有大量的购物广场,当然还包括虎视耽耽的外资零售企业……
其实,家电和汽车一样,汽车行业竞争惨烈,
世界汽车业老大通用最近传出和雷诺集团等搞联姻的消息,据说丰田不痛不痒地在“紧张和阻挠”,我敢说:丰田压根不看好这种“没有办法的办法”的联姻,作为丰田,它不表态不合适,表态过渡更显得不大气……不断的并购,匆忙中诞生一些数量上的世界巨无霸,可本质上仍然各自为政,不可能真正形成合力;再退一步讲,即便并购后的大集团团结无比、一致对外,可山外有山,你哪能断言丰田或本田什么的就不能和宝马或奔驰合作呢?汽车消费者不会因为汽车厂家的“联姻”而担心价格上涨,更不会因为汽车经销商的并购而感冒。买汽车的都知道:专业的4S店的售价和服务比杂牌店贵,但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品牌、甚至一个系统的4S也经常会采取不同的优惠策略……家电流通比汽车成熟很多,潜在地,消费者的主动权更大一些。
在中国,家电流通要整合垄断,谈何容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