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市场的分析文章,专业的很多,老百姓一般看到一半就不太理解其中的术语和意思了。其实消费者最想了解的是现在的价格如何、是否买得起,以及未来的走势如何……等等。
今天偶尔听到一个报道,很简洁,意思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一个倾向:随着包括温州抄房团等部分民族资本的退出,外资的投入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这个现象要引起重视,云云。
我们把第一拨发家的开发商当螳螂的话,那么目前渐渐活跃的外资就是黄雀了。黄雀连螳螂和蝉统吃,其动作比螳螂捧着个蝉啃半天还要迅捷简单,基本是囫囵吞。
现实中,不少产业,不少不动产,稍作包装后,等待的不是零碎消费者的趋之若骛,其实更是外资大鳄的一掷千金。在某种意义上,很多螳螂是情愿被黄雀吃掉的。我们身边很多烂尾楼的改造就是这样。改造后,要么商住两用,要么酒店公寓,还信誓旦旦地给买下来的消费者一份“确保外租”的合同保障,如果让熟悉房产市场和政府规划的专业律师认真查看,我相信这样的合同和保障里多少存在一些“地雷”和“陷阱”。而很多改造后的烂尾楼盘,期待着以更高的价值异手。
外资的特点是经营模式比较正规,在这几年的滚打中,外资基本熟悉了中国的独特氛围,找到很多解决棘手问题的关键点,开始出手了。请注意,在很多大城市的办公楼里,外资的法律事物所和中介、咨询公司遍地开花,它们是为老外在超市里买到过期食品打官司的吗?肯定不是,没点高附加值的“买卖”,怎么应付这每天多少美金的房租呢?外资披着合法的外衣,也的确在以合法的手法进入不动产市场。这些动作,确实给资金引入和就业带来了机会,但是,请简单设想这么一个例子:
外国老板为了收购一栋大楼,在调查、操作和咨询的系列链条上雇佣了10个本地雇员,他们的工资支出平均每月10万(我姑且往高的标准说,关于这个话题肯定会无数的争论,先不去管它),那么一年就是120万。大楼成功收购后,原来卖80万的一套房被包装成了200万;这样,这10位雇员就需要2000万的资金才能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这种计算方法很幼稚,也不尽科学,我想说的主要意思是:在黄雀有时候不一定会把螳螂和蝉统吃统吞,它可以吃掉不怎么安分的螳螂,却还同时关养很多蝉充当工蜂的角色,而这些蝉的命运,永远无法真正地自己主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