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专家已经急不可奈地宣称中国汽车销售和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二,马上有更清醒的人士出来质疑这个可笑的观点,并主要举出农用车生产销售不应计入数字以及中国二手车销售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例子等等……
有些人总是很急,和部分追求政绩的地方官员一样,喜欢数字游戏。
93、94年的时候,我在参加一次中国某啤酒工厂与外资谈判的过程中,中外双方意见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大家共同的认识是:中国的啤酒市场将很快达到世界第一的规模,当初的猜测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后来,这个观点被很多媒体和行业人士引用,并成为国内几乎所有啤酒企业与外商谈合作时的“八股文”。世界第一早已达到了,并且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在啤酒生产和消耗达到世界第一的规模(绝对总量,不是人均消耗)的时候乃至之后,大家倒是冷静下来了,没有人在强调这一点,也没有媒体过分引用这个真理了。更多的是,类似哈尔滨啤酒厂这样与外资周旋通过艺术的眼花缭乱的金融方法让外资巨头以高价参股收购、华润集团和青岛啤酒这样本质上的民族大鳄大肆圈地并购的故事此起彼伏……说明:行业内大伙都在少说多做,为了切实分享这世界第一的大蛋糕而认真办实事,不管结果如何,至少都在努力。
怎么没人说中国的烟火鞭炮的燃放热情是世界第一?今年部分大城市对燃放演化爆竹有松动的人性化政策。按照一直比较宽容的上海的例子,一年甚过一年的燃放热烈程度,已经造成很多居民小区玻璃窗震裂后孩子晚上被冻病的消息,还有不法分子趁机砸碎(或者在震碎)的汽车门窗边守株待兔偷窃财物的现象。除夕以及年初五迎接财神的燃放程度,在单位场景上,恐怕不比一场战斗差多少……大放了就平安了?大放了就发财了?这个世界第一的规模值得骄傲吗?带来的损失和意外不去议论,燃放掉的纸张和燃放带来的污染,对环境的”贡献“倒真的不小。
中国是个人口第一的大国,是古代四大文明体系中至今文化习惯维持得最完好的国家。我们其实有太多的世界第一或世界第二、第三,但这种数字的游戏如果不能给综合国力、行业和企业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乃至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好处和效益,有大肆宣传和自豪的必要吗?旦愿那个“发明”中国车市世界第二的同志能学学当今的啤酒厂商,别象过年的烟火那样----世界第一后,留下的只是一大堆纸屑和擦不净收不拢的散硫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