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情怀”的人艺不老

(2012-06-19 15:12:40)
标签:

娱乐

分类: 娱乐

    韩浩月
 
    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为很多媒体所关注,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一个艺术单位能得到规模如此之大的关注,全然要看它在一个城市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于人艺60周年的报道,带有回顾与眷恋色彩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的还是承载了人们对艺术、确切地说对话剧艺术的热爱。
 
    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人民的艺术》纪录片,恐怕是送给北京人艺60岁生日最为厚重的一份礼物,它虽只有10集,但却拍摄采访了120多天,共有130多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受访。记录片以两个线条讲述了人艺的历史,一是用重要话剧作品牵头,盘点各个时期人艺上演的剧目,一是通过人艺四代导演、演员的回忆,呈现出一个多面的、丰满的人艺。
 
    《人民的艺术》总导演王淳华用一个关键词总结了社会各界关注人艺的原因,这个词是“情怀”,以曹禺为首任院长创办北京人艺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为人民而演出”,选择《龙须沟》作为人艺的首演剧目,奠定了人艺立足人民中间的基础;焦菊隐、欧阳山尊、于是之、英若诚等几十位老一代导演、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为人艺的招牌镀上了一层金色,这层金色迄今仍熠熠生辉,纪录片所呈现出的他们的情怀,可谓赤子之心;濮存昕、英达、杨立新、丁志诚、徐帆、宋丹丹、冯远征等现有艺术家,则接棒前辈,继续用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来捍卫人艺的艺术品位,宁可放弃影视演出也要在人艺舞台展现风采,这是一种继承的情怀。
 
    在北京观众心目中,人艺也是个特殊的文艺活动场所,这里的演出舞台是敞开的,既有本剧院的重点演出剧目,也有来自外面的实验演出。王府井大街22号,是许多北京文艺青年的圣地,艺术于商业繁华之地寻找到了栖息的场所,反过来看,商业繁华之地也因有这艺术场所的存在而变得有了不少人文气息。
 
    纪录片想要为观众所注意,除了主题要明确,情感指向要充沛外,形式也很重要,《人民的艺术》利用现代电视制作技术,为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形式,比如,将过去的老影像重现于书桌上的相框中、建筑的墙壁上,启用已逝艺术家的后代情景再现当年的创作情境,3D技术也被融合于全片重要的篇幅,这些形式对本来就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再加工,在吸引观众视线方面有重要作用。
 
    《人民的艺术》每一集中,都有趣味性的记录,比如杨立新回忆在人艺宿舍时的美好时光,陈道明《喜剧的忧伤》最后一场演出完毕后亲吻舞台等。据说这些趣味镜头还有许多,只是限于篇幅只有很少一部分剪到片中来,如果有机会能用充足的素材剪出一版艺术家的人艺往事,会让观众有更多了解人艺的机会。
 
    话剧市场在缓慢地复兴,北京人艺作为话剧演出的重镇,仍然会起到标杆作用,60岁生日之后的人艺依然年轻,这年轻来自艺术家们的奉献和观众对话剧的热爱,有了这些,人艺舞台中央会永远充满令人无法拒绝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