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 |
韩浩月
“2011年歌曲排行榜前200首歌曲,爱情歌曲占93%,公益、励志歌曲占7%,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一首都没有。”全国政协委员、歌唱家谭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她“建议强化文化部门引导,挤压庸俗、低俗、媚俗歌曲的生存空间。”
如果不是谭晶公布出来这样一个数据,还真没多少人注意到,2011年流行歌曲中占到绝对主流的是爱情歌曲。但这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歌以咏情,自打有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以来,爱情就一直是它不变的永恒主题,爱情歌曲占据排行榜93%的比例不奇怪。
邓丽君的歌刚刚进入大陆的时候,被一些人认为是“靡靡之音”,但这阻挡不住她的歌风靡大江南北,乃至以后凡是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歌,都能够风靡一时。现在看来,邓丽君的音乐哪里还称得上“靡靡之音”?当年那些批判邓丽君音乐的论断,现在听起来像个笑话,有了这个笑话作反衬,在对音乐下定义的时候更要慎重,以免“笑话”重演。
对于那些被贴上“庸俗、低俗、媚俗”标签的音乐,不能简单地只去批评,如果认真琢磨一下它们流行起来的原因,或能理解它们的存在。“纯真年代”已过去,现在是情感多元化的时代,表达的愿望四通八达,要通过各个渠道传递出来,不止是流行音乐,在影视、文学等领域,哪里不是众声喧哗?在娱乐信息供给过剩的时候,每个人要做的是去选择,但在选择自己认为是好的作品时,不宜指责别人选择的就是坏的。
即便那些烂大街的口水歌和高雅没有一点关系,但它们的流行是听众的选择,“没有买卖就没有市场”,同样道理,听众不买账那些歌自然会默默无闻,总不至于把“庸俗”歌曲的流行归罪于听众的素质身上吧,要知道在KTV里,总是有一些演唱者是抱着恶搞、娱乐一下的心态去唱那些口水歌的。在高雅艺术得到充分尊重的西方国家,通俗音乐一样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所以说,选择什么样的文艺产品,是民众的权利,你可以用高雅作品去影响民众的选择,但不能生硬地插手干涉。
公益、励志歌曲也并非没有走上过排行榜重要位置的时候,1986年郭峰为世界和平年创作的公益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感动了无数人,流行周期长达两三年,至今听来仍不觉落伍。我国台湾歌手郑智化的作品《水手》,是一首典型的励志歌曲,这首歌也红遍大陆。只是,优秀的公益、励志歌曲可遇不可求,没有社会氛围和具体事件作为背景,生硬创作出来的歌曲很难得到听众认可,而且这类歌曲还真不是文化部门所能引导的,好的音乐源自心灵,听不到这样的音乐,可以去创作者那里寻找原因,不可把期望寄托到管理者身上。
能理解谭晶面对流行音乐现状很着急,但这不是着急的事。“庸俗、低俗、媚俗”歌曲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填补上来的未必就一定会是优质的公益、励志、爱国歌曲这三类音乐作品上不了排行榜,不是听众不喜欢、不接受,而是其创作本身存在生硬化、口号化、空洞化等缺陷,如果能摆脱这些缺陷,在词义和旋律方面都能够征服听众的耳朵的话,那么肯定会抢占排行榜上的一些位置,但即便如此,也不要对这类歌曲能成为排行榜主流抱有过高期望,对于民众来说,“谈情说爱”是民众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如果都得不到满足,说其它的都是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