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院人员沦为中介雇工的悲哀

(2011-12-20 08:55: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


韩浩月

 

  “不管哪里的法院,不管法院大小,判决都有法律效用”,北京有中介联合4S店人员、河北地方法院工作人员,采取“虚假诉讼”的方式,帮助购车者规避摇号、顺利买车上牌。(12月19日《新京报》)

 

  北京汽车限购,一张上牌指标成为“香饽饽”,摇号政策的实行,使得大约40人才能有一人中签。严格的限购并未能彻底堵住作弊的口子,“以租代购”等外行人根本搞不懂的“曲线买车”方式大行其道,汽车经销商也常堂而皇之打出带有强烈暗示性的广告,视限购政策为不存在。但利用个别法院工作人员的利欲熏心,以“虚假诉讼”的手段骗取上牌资格,还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所谓“假判决”,简而言之是将根本不认识的“买车人”和“卖车人”虚构为债务关系,法院假模假样地走一套程序后,最终裁定为以车抵债,然后法院的人亲自携带“人民法院执行公务证”和相关文件,协助中介完成上牌程序。在中介的操控下,整个造假流水线看上去天衣无缝,如果不是被记者曝光,这样的“商业模式”不知道还会被延续使用多久。

 

  据报道,采用“假判决”买车,购车人需要花费十多万元,每笔生意做成会分给法院人员2万元,正是在此高额“分成”的诱惑下,法院人员才会甘心沦为中介的雇工,“收到这些材料后,从聘请代理人,到调解过程,再到判决,会把全部程序都做好”。从表面看,这是典型的钱权交易,但它比一般的钱权交易,更容易让公众感到悲哀和失望,因为这种行为完全失去了法院作为司法部门的最低底线,甚至连表面的伪装工夫也懒得去做,由公平、公正的维护者,变成了造假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一些领域藏污纳垢、乱象频出的时候,人们总期望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始终把廉洁当成积极向上的力量,用高尚的职业情操去呵护正义,但河北地方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打破了公众对司法机关一贯持有的基本信任,“魔”与“道”不再泾渭分明,反而同流合污,对于这样的法院,今后人们如何还会相信它们?巍巍耸立的法院形象不容倒塌,因为它一旦倒塌,想要重新再树立权威,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

 

  河北参与制造“虚假诉讼”的地方法院,目前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形象危机,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媒体的曝光已经十分明确地提到了涉及“虚假诉讼”的法院名字,公布了到车管所参与造假的法院工作人员姓名,以及他们驾驶汽车的车牌号。事实证据如此确凿,如果当事人员再不能得到严肃认真的处理,那么真要拷问这些法院的存在理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