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浩月
韩浩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79,096
  • 关注人气:14,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鸿门宴》:范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2011-11-22 08:55:23)
标签:

娱乐

分类: 影音

韩浩月
 
    “含泪帝”刘邦登基后像屠杀敌人一样,把追随他打天下的兄弟一一除掉,剩下一个樊哙泣血追问“邦兄”为何如此残忍?刘邦倒是没有絮叨,他的隐忍表情让樊哙明白,其实刘邦自己也被“杀还是不杀”折磨得痛不欲生,但为了天下,刘邦还是痛下杀手了,为了成全刘邦,樊哙也自尽于刘邦面前。当年《英雄》因为没回答好“杀还是不杀”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而遭致不少批评,在同样的难题面前,《鸿门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起码揭示了刘邦的阴冷与虚弱。

 

樊哙自杀于刘邦面前,是李仁港导演的《鸿门宴》中的惊心一幕,它胜过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所流露的杀气,也胜过项羽自刎乌江所带来的震撼,刘邦早期“平定天下、回家种田”的口号,是一种美式革命理想,但成功后建立唯我独尊、俯视众生的皇权社会,现出刘邦的本性,因而他也成为几千年中国政治图景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刘邦这名统治者的炼成方面,《鸿门宴》不动声色、笔力十足。
 
    然而,《鸿门宴》的主角不是刘邦,更不是项羽,而是范增与张良。在片外,李仁港用底层叙事重新诠释了鸿门宴这一经典历史故事,在片内,范增则担任起了鸿门宴“总导演”的身份,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范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从要灭掉张良辅佐项羽,到曲径通幽完成自己身份的腾空大挪移,范增在“历史责任感”方面,突破了时间、空间乃至政治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与刘邦达到了“同一高度”。其实范增与刘邦,才是真正棋逢对手的高人,其他一切人,不过是他们的棋子。
 
    在历史演义中,鸿门宴不过是一场“不怀好意的宴席”,传统故事里的人物,性格鲜明、爱憎分明、倾向明显,是个较为脸谱化的故事。影片从棋局开始谈起,用棋局把故事推到高潮,再以棋局结尾,鸿门宴只是电影的一个情节组成,不是电影的重点表达对象,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鸿门宴》讲的是情义和人性、政治与谋略,它在打破千百年来对历史人物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评判标准方面,尺度很大,但同时也很细腻,让故事显得完整、人物也真实可信。
 
    古装片这两年拍了不少,观众已经审美疲劳。《鸿门宴》也有古装片的一些通病,比如令人笑场的同性恋嫌疑,这也许非创作者所愿,而是流行文化对文艺作品一种额外的解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在影片的整体性、故事的曲折性、逻辑的合理性、表达的智慧性方面,《鸿门宴》的确超过了前面几部古装片,把古装片创作带出了自我复制的泥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