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娱乐 |
当音乐人三宝遇到经典动漫形象三毛,于是就有了音乐剧版的《三毛流浪记》,7月16日、17日该剧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后,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50场的巡演,这个夏天,无数儿童将在他们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来看那位头顶只有三根头发、身穿破烂衣裳的三毛。
从1935年开始创作《三毛》系列漫画,到1992年画下最后一幅三毛作品,漫画家张乐平创造出一个惹人疼爱的三毛形象、几十年来人们喜欢三毛,除了对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抱有同情之外,更多地是欣赏他处在困境之中仍抱有希望的乐观精神,在混乱的时代,三毛区别于其它文艺作品所塑造的劳动人民群像,苦难固然会升华人的品格,但可以超然于苦难之上,更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姿态。
作为一个经典的漫画人物,三毛在当今无疑是被遗忘了的,现在是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时代。而三毛的被遗忘,和长期以来它所肩负的控诉旧社会的功能不无关系,对于三毛的工具化使用,让丰富的三毛形象变得单一起来。音乐剧《三毛流浪记》的创作,可以看出是在努力还原一个立体的而非符号化的三毛。
音乐的介入让三毛“活”了起来,当三毛和他的难兄难弟以及各种市井人物们,在街头巷井唱起他们的心声时,属于漫画的三毛“苏醒”了,音乐让他可以更加直白也更加热烈地倾诉内心情感。担任音乐剧《三毛流浪记》编剧、作词重任的创作人关山,在写词时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这种创作形式,让全剧在情感调度上始终处在饱满状态.
在作词和作曲上,《三毛流浪记》有明显的流行元素,比如它的主题曲《温暖》,“那是在这个街头,你为我坚持的守候……我看见你在漫天大雪中的脸,才明白为什么我不会孤单,漫漫长夜里的一点温暖,足够让我们变成火焰。我看见你被光芒照耀着的脸,才明白为什么我有了想念。慢慢长夜里的这点温暖,足够让我们化作火焰……”
这种流行元素是带有一定诗性色彩的,是对于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一种迎合,但这种迎合并没有削弱剧作的主题性,音乐剧还是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张乐平原作中的三毛。在剧中三毛还是那个做梦都会梦见“烧饼”的孩子,作为全剧最重要的关键词,“烧饼”寄托着三毛最简单、最原始的渴望,食物和母亲是三毛童稚内心的全部。但三毛在剧中唱到自己不需要温柔的妈妈、不需要会做饭的妈妈、不需要唱着歌谣哄他睡觉的妈妈,而只需要一个能被他照顾的妈妈,这其实是全剧最核心的段落,它见证了苦难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帮助,同时也是对苦难最含蓄的一种控诉。
对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时代里的孩子来说,看《三毛流浪记》是种陌生的体验,剧场里孩子们在为三毛和剧中人物的搞笑行为而欢笑,虽然有些地方并不好笑,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快乐心情。这样是好的,苦难的三毛也许只适合刻进大人们的记忆里,现在的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的三毛陪伴他们,谁说快乐没有教育意义呢?如果孩子们能在快乐之余,想想三毛所承受的饥饿以及对妈妈的思念,从而内心有所感触,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