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和娱乐中摇摆的经典再创作
(2011-06-27 09:04:1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创作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即将面世,为完成这本书,何建明前后三次从重庆带回大量历史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多由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档案馆等单位提供。
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因塑造了“江姐”、“双枪老太婆”、“华子良”,“小萝卜头”人物形象而知名,此后多次重印,至今仍是文学作品中一部重量级的“红色经典”。对于《红岩》原著,何建明并无“挑战”冲动,他如是说,“原来的作品给我们打下的烙印,很难摧毁,任何重塑或图解都是可笑的,作家在面对这些题材时,创作更应该严肃深刻。”
但愈是如此,人们愈是想知道,更加忠实于真实历史的何建明新作与允许虚构的小说《红岩》,有什么区别之处。何建明所举的一个例子或是最好的说明,“小说《红岩》中有个叛徒甫志高,是革命阵营里最令人痛恨的人物。甫志高原型蒲华辅在狱中叛变后,经受着良心的拷问和内心的挣扎,最后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走上刑场的,他比江姐的原型江竹筠还早十几天时间被敌人杀害了。”
真相总是令人震撼。而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令人震撼。当两种“震撼”迎面相撞时,作为读者如何去理解和看待,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不困难,其实两种“震撼”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你是看重文学作品带来的震撼,还是看重真实历史带来的震撼,文学与现实的交叉,能帮助读者打通时间阻隔,看到过去消失的人,重新“活”过来,告诉我们一段真实的故事。
何建明新作的文体是报告文学,这意味着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他还是有着舍与弃、扩张与缩小的选择权。在新书中,何建明用了一章整整十万字的篇幅来描写屠杀,既是这种选择权的体现。这种扩张式的描写,放大了被遗忘的细节,展示了被压缩在史书里的场景,可以带读者更好地体验历史的痛楚。作为报告文学,以细节填充历史的骨架,更便于让记忆得以饱满地复原,其意义不亚于红色经典。
无独有偶,在何建明新作出版之前,一部名为《烈火红岩》的电视剧,于5月份在重庆卫视等电视台播出,据报道,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并没有读过《红岩》原著,创作时也参考了很多历史资料,这部戏播出后,一些观众认为戏里的“江姐”小鸟依人、温柔多情,甚至成了林黛玉式的“爱哭鬼”,对此编剧陈凯的回应是,“我们参考了很多历史资料,真实的江姐就是一个柔弱女子,她想念丈夫和儿子的时候,遭受酷刑以后,都会跟战友抱头痛哭。”
新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和电视剧《烈火红岩》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基于现代读者和观众需求而进行的再创作。既然是再创作,就难免遇到如何跨越创作局限的问题,如果新书和新剧都还是按着红色经典的路数来,自然无法引起读者和观众的注意。而如何把人们从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中,拉回到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题材文艺作品身上了,书和电视剧的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关键词,“求真”。
没有什么比“真实”更能让大家感兴趣了。但别忘了,现代人在“求真欲”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娱乐满足。说白了就是,你得用好看的形式把真实的状况告诉我们。这就对创作者提出了挑战。
这就是当下所有经典再创作作品所面临的境况,在真实与娱乐中间走钢丝,偏向真实,娱乐性难免要差一些,偏向娱乐,真实性难免要打折扣。但不得不说,这样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方式。要娱乐,不要“愚乐”,要真实,不要“被加工的真实”,要人性化地塑造人物,而非制造“高大全”偶像,这是经典再创作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