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乡村爱情大俗文艺作品大叔赵本山高雅文化 |
分类: 文化 |
韩浩月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写过一本《风雅生活论》,小品巨匠赵本山也可以写一本《高雅生活论》,在这本著作中,赵本山大可以将“高雅”一词带给他的困惑与苦恼宣泄一番,因为“高雅”这个词,如同一枚二踢脚,只要在赵本山面前点燃,准会让任何场合变得鸡犬不宁。以后谁和赵本山有仇的话,大可不必废话,只需在他面前大谈“高雅”,准让赵本山崩溃。
那位说“《乡村爱情》应该更高雅”的专家够不靠谱的,很让人怀疑这位专家究竟对赵本山、乃至二人转文化、电视文化了解多少?但凡对赵本山有一点认知的人都应该知道,赵本山以及其代表的二人转文化,走的是大俗路线,所谓的大俗,也并非容易引起联想的庸俗,而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通俗,如果这位专家说“《乡村爱情》还可以再通俗点”,赵本山想必会心花怒放。
赵本山是把“大俗即大雅”当成自己的信仰来看待的,他反反复复说自己是一个农民,搞不清那些高雅的东西,只要观众喜欢就行,可以这么说,“大俗即大雅”已经成了赵本山赖以立住阵脚的墙根,是本山集团开疆拓土的宝典,突然来了一位专家“挖墙夺书”,无疑于要砸本山集团的饭碗,赵本山不急眼才怪。
平心而论,《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虽然有剧情进展缓慢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但在个性化人物的塑造、台词的幽默程度、生活气息的真实呈现方面,还是跳脱了以往乡村题材电视剧的模式化,成为一部不错的休闲小品。况且,这部戏在接地气、反应乡村人物性格、时代变化等方面,也有着有目共睹的成绩。从情节或者拍摄技巧等方面批评《乡村爱情》没问题,但让《乡村爱情》高雅起来和让《穿普达拉的女魔头》乡土起来一样,是个无理要求。别怪赵本山发飙,那位专家该回去好好补补影视文化的课了。
给文艺作品贴“低俗”与“高雅”的标签,是特定时期、传统文化圈的常规做法,不先贴上标签,该文艺作品可能很难出版、发行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传播。如今,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早已多元化起来,衡量一件文艺作品的价值,有了多种多样的切入点,凭借一个“低俗”或“高雅”的标签就能够让一部作品上天或入地的时代早过去了。因此,在这个时候要求赵本山“高雅”,非常苛刻。赵本山对此完全不必大为光火,彻底放弃“高雅与低俗”给自己带来的创作束缚,诚意为观众多奉献点好作品。但是,像《捐助》这样的小品还是少生产为妙,那样的小品虽然无涉高雅与低俗,但终归是无趣。